Saturday, July 9, 2016

「一味靠估」──談政府規劃問題 (作者: 文青)

東大嶼都會模型在5月曝光,原來道路網連接港島會落在位於堅尼地城域多利道,約公民村的位置,這個連接對堅城居民影響非同小可。

堅摩區規劃(堅劃)(上次在〈罔顧情由硬發展〉一文中提及),已產生了5000多份申述書要求保留加多近街公園,仍等待城規會審批。而家又嚟一個咁大型計劃,驚嚇程度超標。

驚咩?「堅劃」帶來一倍的人口增長,居民擔心交通和休憩空間減少。現時幾條主要馬路已每日塞車,不論是東行的域多利道或西行的卑路乍街均如是。

對交通構成重大壓力

政府仲話港鐵可以解決交通問題,但居民完全未有此體會,新增人口一定會帶來更多車輛,加上新建的百多個車位在域多利道口,你話將來會變成點?肯定塞爆!

筆者本着有斷估無痛苦的精神去分析,若堅摩區人口倍增,又要連接東大嶼都會,都會計劃帶來多少人口和車輛未有數據,若是很少,值得起嗎?

所以,假設很多,對堅尼地城交通構成重大壓力。但運輸署已確認域多利道無地方擴闊,而交通燈訊號早已調校了,還能做什麼?答案是天橋:堅摩規劃中的海濱長廊將會有條天橋或公路在上面,街坊夢寐以求的海濱長廊會變成橋底花園,通爽的休憩空間消失。

其實「堅劃」只為配合呢個東大嶼都會計劃。「堅劃」要拆加多近街公園起豪宅,而豪宅前面正是海濱長廊,唔好以為起條橋或公路在海濱長廊上面會阻擋豪宅景觀。

堅城市民生活在地盤

規劃中,豪宅的地底係停車場,地下會建巴士總站,而此地用途會改為住宅(甲類)六,即是在最低三層可作社區會堂等用途,亦是當區區議員不斷話為市民爭取的設施(其實根本不用爭取已經有,佢只想拆公園)。第四層開始才是人住的,你話景觀有咩影響。至於居民生活質素在過度發展下將會變差,似乎不在政府考慮範圍內:

1.發展時間是以數十年計,堅城市民將日以繼夜承受着發展帶來的干擾,猶如生活在地盤中,海風把揚起的污染毒泥吹進民居,市民避無可避。

2.現時的交通規劃措施,數據、理據沒有公開解釋為何合理,亦只是針對增加人口的設施,對東大嶼計劃毫無承擔。
當第二計劃(東大嶼)來,交通又要改劃,市民無日安寧,但又承受交通改道、建築之苦,更多居民搬進這區,更多市民受苦。政府做事無全盤計劃,沒有持續管理的理念;

3.政府城市規劃指引有對公共空間(包綠色空間)作標準。但第一計劃(堅劃)已損害原居民的權利,不達標準(休憩用地遠低於每居民2方米的指引)。遠景說用海濱公園作補償,但第二計劃一出,就是披羊皮的狼,海濱公園有工程,市民沒有公共空間的補償。失去公園就是永久失去公共空間。

加多近街公園就是周遭市民,特別是老人家,每天晨昏作運動之處;假日更有一家大小享用、家傭聚會、社區聯誼。

因為公園的樹木林蔭,還有雀鳥、蝴蝶、蝙蝠的生活地,保育生物多樣性,體驗人和大自然的融合, 一片都市綠化天地。這片「綠地」亦起了都市降溫,減少氣候變化的二氧化碳,吸塵、去空氣污染物,保護這區市民健康。

政府不理這區市民的生活空間、健康,要我們承認所謂的香港發展,為什麼政府不作持續發展,給我們一個既保護本地居民又發展香港的計劃?26位立法會議員聯署要求政府改善堅摩規劃大綱圖(S/H1/20),請政府面向居民討論,結果是局長推副局長,副局長又無聲氣!

盼城規會勿做橡皮圖章

好灰嗎?有人會質疑街坊努力爭取是否有用?如果你是八十後,你肯定知道有嘢係要爭取先有。年紀大的,生於經濟增長的環境,社會發展有政府做好,只顧自己的工作和娛樂,穩穩定定。

然而這思想來到今日,真的要變,否則你某天醒來會發現點解香港變成咁?好陌生,不是我們長大的香港。

既然規劃署和發展局的人心硬,希望城規會的委員會體恤民情,不做橡皮圖章,真正監察、推動政府依規辦事。市民從社區和環境影響評估的方向,實事求是研究和陳述論據,提出六個三贏方案,望能獲城規會接納,將公園維持為綠化休憩用地,造福全區居民。

註:讀者可留意面書:「守護堅城」,關注事態發展。

Friday, June 24, 2016

家族傳承之約章:共識的家族憲法 (作者: 李家輝)

在家族傳承中,家族理念的凝聚是相當重要的。家族文化是理念中重要的一環,也包含了家族成功的重要基因、共識的核心理念、價值觀及生活智慧等, 這些家族理念可通過家訓、家族歷史、家徽、家書及好友名單等呈現出來。除此以外,把理念制定成家族憲法,經過溝通達成共識,成為家族的約章。這約章是在家族傳承規劃工程中重要的一環,也是實踐家族管治中一重要元素,能夠在家族成員間建立信任,並維繫家族,增加家族企業的傳承機會。

訂立家族組織架構

但現實卻是,擁有家族傳承規劃的家族在比例上並不算多。根據資誠全球在2014年底所發布的《全球家族企業調查報告》,通過對40個國家的2378位家族企業領導者所做的問卷調查,擁有家族憲法的家族全球平均值為16%。而以家族企業為重的台灣,更只有5%的家族企業訂有接班計劃,這遠遠低於全球的平均值。在香港,同樣是以家族企業佔大比例,在羅兵咸永道的一項調查中,更只有4%有家族傳承規劃。

要成功家族傳承及家族企業永續經營,及早訂下規劃,凝聚理念及訂下家族共識憲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

家族憲法,即現代家規,是需要以文字記錄下來,才能有效執行及代代相傳。沒有文字紀錄而又不清晰的家規,往往未能使家族成員就分歧達到共識, 容易產生矛盾,這也是家族爭產的根源之一。

家族核心理念讓家族成員發展出家族獨有的使命,並包含將家族價值觀傳承給下一代及共同持續地邁向家族願景與目標。所以在家族憲法中,必須清晰寫明家族核心理念、家族願景、家族使命等相關家族文化,才能將較虛的文化務實執行。當中可包括家族短期及長期的目標、家族現在及未來的哲學,以及家族對家族企業的長遠規劃。

在一個家族中,各個家族成員都各有不同的角色,訂立家族組織架構尤為重要,這可包括家族議會、家族管理委員會及家族基金委員會等。以家族議會為例,這是一個「情理兼備」、「亦剛亦柔」的機制,有效地解決家族成員間種種的問題。傳承128年的李錦記亦建立了家族議會,這是從屬於家族委員會,是全個家族包括配偶的溝通及討論有關全個家族事宜的平台,例如每年一次的家族旅行等。家族委員會可建議召開家族議會,又或由家族成員提出,由家族委員會批准召開。而這些機制及議事規則等,是需要寫在家族憲法中。

管理權擁有權可分開

有關家族企業方面,要清晰訂立家族產權分配規劃和企業管理權及擁有權的分配。這包括企業傳承制度、操作流程及監督機制、企業股權及財產的交接,以及家族成員產權比例、產權市值、分配方式、 分配時間、退出及回購機制等。而在企業權傳承方面,管理權及擁有權是可以分開的。所以家族憲法也要包含將企業管理權交給職業經理人的機制,並規定管理權與擁有權的職責、權力,並設立監督機制。

若家族成員要加入家族企業,必須訂立家族成員僱聘政策。這可包括學歷要求、工作經驗要求、入職應聘程序及試用期考核機制等,理想是和非家族成員的要求相若,並在外任職數年及升到某個職位。若家族成員無法勝任工作或違反公司紀律,也要有相關機制。

至於家族成員退休方面,也要訂立家族成員退休政策。這可包括退休年歲、退休金安排、退休後返回企業的機制,以及退休後從事與家族企業相關工作的機制。

規範婚姻及離婚安排

家族憲法既然是家規,家族成員的行為準則也可包括在內,例如家族成員的婚姻及離婚安排、家族成員在家族及企業的行為規範,以及家族成員違反家族或企業規範懲處機制。李錦記家族的家族憲法,其中第三代的李文達與第四代的兒女有非正式的三條約定:不要晚結婚、不准離婚、不准有婚外情。違反後兩條將自動退出董事會,僅保留股份,在家族委員會和企業決策中不再享有發言權和決策權。這些規範可謂別具特色,也很明確道出家族的理念。

每個家族的家族憲法形式及內容都不同,在乎家族的規模、發展階段及家族成員在家族企業的參與度。家族憲法可以說是能夠成功家族傳承的其中一個智慧及關鍵要素,而一個全面的傳承規劃與執行更是非常重要的!

Saturday, June 18, 2016

四萬會計師的意義 (作者: Bittermelon)

最近無意中瀏覽香港會計師公會(下稱公會)的網頁,原來會計師人數快要突破四萬大關。截至今年4月底,公會合共有39721名會計師,較去年6月底的38699人增加3%。其實在過去10年,會計師以年均5%的速度增加,不論是人數和增速,其他本地專業團體只能望其項背。

所謂「一枝竹仔會易折彎,幾枝竹一紮斷折難」, 會計師雲屯雨集,除了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外,也代表公會收入不菲。不計其他收入,單是會員每年繳交的年費,以去年每人2250元計算,四萬人就是9000萬元。再者,年費只佔公會總收入約55%,按去年度總收入1.33億元推算,今年度有望超過1.5億元,試問有多少本地專業團體能有此收入水準?

法例監管會計師審計業

公會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規模,都是拜《專業會計師條例》所賜。條例規定,公會是本地唯一法定專業會計師註冊組織,專責監管、培訓及發展香港的會計專業。要取得香港執業會計師資格,就必須成為公會會員,因此形成多寡頭壟斷。

今時今日,壟斷屬負面詞,但由本地單一團體負責,人才質素較易控制和獲得保證。值得留意,目前法例只監管會計師以及審計行業,至於會計、稅務和公司秘書等服務不在監管之列。在香港,任何人都可以提供這些審計以外的服務,質素難免良莠不齊。例如代客處理會計和報稅事宜,做得不好客戶不會知悉,只有出了狀況,如遭稅局查問甚至調查,客戶才知遭殃。

香港貴為最自由經濟體,暫時未有聽聞要管制會計服務行業。不過,有見最近有不少財務中介借「會計公司」之名,為客戶進行所謂財務評估從而收取高昂仲介費,會計界立法會議員梁繼昌因而建議修例,限制不得隨便使用「專業會計」、「註冊會計服務」等作公司名稱。有意見認為此舉違反競爭法,但既然行業出此敗類,加強管制實在無可奈何。

說到會計師資格,就不得不提公會舉辦的會計師專業資格試Qualified programme(簡稱QP)。QP於1999年推出至今已有17個年頭,2010年曾試過一次小改動,來到今天將進行改革,新制將於2018年推出。按公會公布的諮詢文件,新制將由現時的兩級「4+1」制(即第一級4個單元和第二級期終考試),改成三級「10+4+1」制。簡而言之,新制是在現有架構外多加一級名為「Associate」包括10個單元的考試,供非會計學位及非學位持有人(如會計文憑或副學士)投考途徑。

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

等等,這不是走回頭路嗎?記得在1999年以前,要成為會計師就必須參加公會與ACCA合辦的聯合考試,當年的考試架構與新制類似,也是分為三個級別。

不過,為了進一步發展本地會計專業,當時公會的方向是考生必須具備會計學位,但ACCA堅持必須照顧非學位人士,因此兩會分道揚鑣。好了,現在QP多加一級,豈不是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

其實昨日的我早已被打倒,因為在現有QP下,非會計學位持有人只要修讀公會認可的Conversion programme,完成後就可以參加QP。非學位持有人也可以參加HKIAAT的專業試,完成後再考取專業晉階考試(PBE),通過後就能取得QP門票。

新制只不過是將Conversion programme、 HKIAAT考試和PBE納入QP架構而已。無論是否有違初衷,在新制下學生不用再無所適從。例如會計文憑畢業生,以HKIAAT途徑參加QP,還是先修讀一個認可會計學位課程再晉身QP行列,往往是兩難抉擇。新QP卻像一道階梯,讓學生有更清晰的目標向會計師資格邁進,而且考取時間也有望縮短。

職業訓練局《2015年會計業人力調查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會計行業的經理級人數在過去幾年續增,而且人手短缺依然。

如此推斷,除非經濟轉趨惡劣,在人力需求帶動下,投考會計師資格的人數將會有增無減,而且新制將會吸納更多學生,考試收入也自然滾滾而來。不少朋友擔心,公會失去會計師監管權後會變為「同樂會」,但新制有助公會進一步壯大,成為本地「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的第一大會。不得不說一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Sunday, June 12, 2016

家族文化之傳承 (作者: 李家輝)

《管子.權修》如此說:「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家族是由基於血緣、婚姻,甚至是收養,如日本的養子及婿養子,以家庭為中心而組成的一個團體。要培養家族,代代傳承,相信比樹人難上加難,也並不只是一代的事。怪不得管理大師中的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傳承是企業家終極的考驗。」

在現今世代,傳承的着眼點通常只關注財富傳承方面,其實那只是傳承的一部分。根據傳承學院院長李志誠博士所建構的「整全富裕五維理論模型」,傳承應包括「家族理念的凝聚」、「家族關係的延續」、「家族知識的轉移」、「家族財富的管理」及「家族企業的交接」。

縱使在財富傳承方面已預早作出規劃,若缺少了理念基礎的支持,又或是家族關係上的和諧,也難免帶來日後之不和、爭拗、爭產,甚至是決裂。鏞記爭產案可說是一經典例子,創辦人甘穗輝訂明長子及次子共掌鏞記,有平等決定權,到頭來兄弟反目,對簿公堂,最終鬥至一方逝世,那又何苦呢?

中華優良傳統文化能夠傳承五千年,但中國能夠傳承過百年的企業卻是寥寥可數,可見文化傳承的力量及持續性是何等的大!至於日本長壽企業的數目,屬世界之冠!創業至今超過1000年的有7家;超過500年的有32家;超過200年的有3146家;至於超過100年的有逾50000家。這和日本的家族對家族文化的重視有莫大的關係。日本放送協會曾經對600家長壽企業作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經營理念被以廠規、家訓等形式得到繼承的企業佔八成以上,很多家訓教導要有長遠的眼光。而日本的匠人精神、和魂洋才、家族主義精神等,更是家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元素。

傳承關鍵:從發掘、整理到記錄

傳承應該由理念開始,因為創一代的理念及成功基因,是家族發展的土壤,家族的未來、家族成員的個性,其根源其實來自家族理念與歷史,所以將之保留及整理,才是傳承關鍵的第一步。

所有家族傳統及文化猶如一棵樹,家族的凝聚力其實始於家族核心理念,作為樹根抓緊土壤。家族核心理念的基礎打得穩健,達到共識,才能生長出一棵強壯及茂盛的樹,哪怕風吹雨打依然屹立不倒。就如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其中一道家訓正是:「只要你們團結一致,你們就所向無敵;你們分手的那天,將是你們失去繁榮的開始。」羅斯柴爾德的五個兒子就如五支箭,團結一起時便不易拗斷,獨立一支卻難禦風浪。

家族核心理念如根一樣提供養分予家族,又如基因一樣是家族所獨有的,讓家族成員發展出家族獨有的使命,就是家族為何要存在。個人有個人使命,企業有企業使命,家族有家族使命。有些家族以慈善為其使命,有些家族以教育為其使命,也有些家族以傳揚信仰為其使命。重點是家族是否有共同的家族使命,當人有使命時便會超越興趣,共同實踐使命。

在實踐使命的深層,會發展出家族傳統及習俗。通過枕邊故事、家族聚餐及活動等,履行家族傳統及習俗,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並將家族價值觀傳承給下一代,這便能夠做到代代相傳,並共同持續地邁向家族願景與目標。

在家族中的每一個成員,就像樹的果子一般,縱各有其形態,但根源仍是同一棵樹。所以,每位家族成員的特質,是由家族共同性及個人獨特性混合而成。他們開枝散葉,各顯所長,為家族發揚光大。

在家族的發展過程中,每個家族都有獨特的故事,不論大小都應好好記住,因為每一個故事都是建構家族文化的基石。以訪談的形式發掘家族文化,再加以整理,可以全面傳承家族文化。這些家族文化理念也可以視像、家訓及視覺化製品的形式保存,又或編撰成書,留存世代。家族定期閱之,更能凝聚家族,增進家族關係。

「家和萬事興」,正如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另一道家訓「要堅持家族的和諧」,為家族建構並記錄家族文化及理念,才能做到真正的傳承。

Friday, June 3, 2016

廉航旅行情報冷知識 (作者: WY Jimmy)

杜如風早前主持的電視節目《關西攻略》大獲好評,雖然日圓滙價回升至七算,但仍無減大家外遊日本的熱情,很多朋友知道我做旅行社,除了問及日本及東南亞的行情外,也想替他們格價「廉航」(Low Cost Carrier 或簡稱LCC)機票價錢。

筆者很多時都會購廉航機票去旅行或探朋友, 但自己公司(及旅行社)很少會做廉航,因為廉航的概念是自助形式免除中間代理利潤,就算個別門市有代做廉航,但價錢肯定不是最低,因為人家都要利潤吃飯吧?以下是我作為消費者,為大家解構使用廉航的好處及壞處,以及有什麼特別要注意的地方。

搶特價機票 要留意時段

首先分享一個切身經驗。有些熱心的朋友想請其他人光顧敝公司,但會用廉航報價手法替自己朋友報價,例如暑假可能見到有千多元的台灣機票等。大家都知道,機票向來是海鮮價,但暑假是旺季,如果想在這時執到平價機票,我便引用最近當紅的黎天王金句回應「好似見鬼咁要講緣分」,甚至同事直接不客氣的評價是「應該是有緣無分」!但究竟是否真的沒可能呢?

其實,筆者最近都有留意,很多香港熟悉的廉航品牌因為「搶灘」,都很頻密地推出特價時段,即在指定時間開始在網上供大家「搶平票」。有些公司聲稱78元便有一張機票,筆者也試過搶到數百元往新加坡買一送一的優惠,確是貨真價實,但實情又是如何?以下是與行家及朋友的推測式討論,並不代表航空公司內部的真正做法,敬希垂注。

首先,一般搶價時段在午夜12時開始。個人經驗,找一些熱門景點,航空公司網頁幾乎都癱瘓,情況等於新iPhone初推出時,大家同時登入,甚至有些I T達人聲稱要用BOT原理登入,簡單點說,如果你只用平板或普通瀏覽器一定搶不到好價。但由於個人對I T認識有限,所以不會評論傳聞真偽,但個人經驗告訴我,真的不易在好時段搶到最好價錢,再引伸以下問題。

每個航班不可能有無限特價位置供應,標榜最平的票價,每班可能只有數個機位,接着票價會按檔次遞增,直至售完為止。換言之,如果你一行多人去,幾可肯定你不會搶到最靚價錢。所以大家要有心理準備,可能只搶到一張去程平價,但回程卻要捱正價機票。

廉航其中的麻煩處便是行李限制。筆者的經驗是,見到很多人的手提行李明顯超出航空公司規定(一般是7公斤,有些是10公斤),但總不可能一個人帶着一個大行李箱,妄想可以從容上機,最穩妥的途徑便是預訂寄存行李。

一般廉航公司在初次購票時都會提供行李費優惠,但之後再登入購買便需要更貴價錢,如果臨時到機場發現超重再加錢,除了會貴很多外,也可能不收現金,要用信用卡付款。港人都喜歡用銀聯信用卡外遊,貪其外幣兌換率較佳,但很多時航空公司只會接受Visa或Master卡,如上年發生「港女與廉航在日本衝突事件」,便可知道如事前準備不足,行李超重,麻煩都頗大的。

另一種情況是退改手續費。如果你突然要更改時間,除要補差價,可能還要多付數百元手續費,如寄行李也要另買,機上用餐及飲品要自費(因用餐要預訂,不能臨時加),揀位又要另外付費,甚至還要帶備原子筆填入境表格等(機上不提供)。當然,廉航一樣可以買貴價版,其服務會與傳統航空公司一樣,提供一定重量的行李寄存、餐費及揀位、免退改手續費等,但到最後,價錢就沒那麼優惠了。

港人的工作繁忙,假期珍貴,因公務或家事而要將旅行改期是常見的事,然而,廉航的合約條款說明退改都需要支付相對昂貴手續費,甚至在網上輸入錯誤名字的串法,都可能導致上不到機,或須支付手續費更改。

未必真正平 最緊要格價

由於你在購買時,網頁及合約已清楚訂立,所以這情況爭辯的勝訴機會極微。某龍頭旅行社老總曾向我說,自己搶到廉航機票但到時未能出遊,都是由得它廢棄算了,都只是一千幾百元吧。

其實,很多時傳統航空公司為與市場競爭,經常都會有特價,如近期某本地航空公司就非常進取,筆者有留意與它另外的LCC品牌有時價格所差無幾(包括有齊所有傳統附加配套)。與其在等候遇見鬼魂的緣分,不如努力一點不停格價,如沒時間又懶的話,想多點建議及資訊,給點錢讓航空公司及旅行社賺,可能會令各位假期旅程更美滿,免受無謂閒氣。

Saturday, May 28, 2016

家族價值觀之傳承 (作者: 李家輝)

「家族第一、企業第二」是李錦記的家族價值觀,突顯了家族傳承比企業延續更為重要,當然亦由於家族的成功傳承,企業亦得以延續。李錦記並且守持務實誠信、思利及人、永遠創業、造福社會等家族精神。踏入今年,李錦記已經是128年歷史,傳承到第五代,更顯得其家族的難能可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寧向東教授的新書《家族精神——李錦記傳承百年的力量》,道出了李錦記的百年發展歷史,讓家族精神、家族傳承及家族宏圖得以繼往開來。

從李錦記這家族典範所見,家族及家庭是極為重要的。國際社會對家庭重要性也極為關注。在1993年,聯合國大會宣布每年的5月15 日是國際家庭日,這是一個突顯家庭重要性的日子,目標是促進家庭的和睦、幸福和進步,是緊隨母親節後另一個相當值得重視的日子。

建立正面家族文化

要做到家族的和諧,一個共識的家族價值觀及有效的溝通渠道尤為重要。價值觀人人都不同,特別是兩代是來自不同的年代。根據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博士最近發表對管教模式、家庭關係與子女價值觀的研究顯示,父母和子女眼中價值觀在統計上有顯著差異。父母無論在感受自己採取的「表現導向管教模式」、與子女的負面關係及子女的品德,都較子女所感受的為低。相反,父母無論在感受與子女的正面關係及子女的心理抗逆能力,都較子女所感受的為高。

以「表現導向管教模式」為例,父母通過心理控制,讓子女趨向依賴他們,又或是讓子女遵從自己的成就標準,父母在這方面所感受的會較子女所感受的為低。所以,當父母採用的「依賴導向管教模式」增加時,往往亦會帶來反效果,令子女感受與父母的負面關係增加,導致家庭關係愈負面。

結果是子女的心理抗逆能力減弱,品德亦會下降。而子女在感受與父母的正面關係增加時,子女的心理抗逆能力及品德亦會提升。所以,李樹甘博士認為,父母應減少「依賴導向管教模式」,先要作自我察覺,以及減少容易令子女與父母產生負面關係的行為,又同時增加建立正面的行為,這樣將有助改善子女心理抗逆能力以及品德價值觀的建立。

父母和子女眼中價值觀在統計上有顯著差異,若沒有從子女的角度關心子女,或缺乏有效溝通及彼此共識,兩代很容易便會產生磨擦。個人價值觀會從行為中呈現,所以有時會因為兩代價值觀不同而不接納對方行為,容易造成嫌隙,嚴重的更可能導致家庭破裂。現代的爭產案,財富之爭可能只是導火線,真正的誘因可能是家族關係破裂或家族理念未能凝聚。

家族文化及傳統往往是凝聚一個家族的重要因素。傳統就是一些會經常並重複進行的行為和行動,這些行為和行動通常會以同一個方式在同一時間重複進行,久而久之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家族習俗。

家族傳統是家族身份的象徵,當中包含了很多家族的小故事。傳統可以教導孩子認識家族的由來及歷史,又或孩子對家族的文化及信仰背景有所啟發,而這些家族傳統及故事,在塑造孩子的家族身份上扮演着一個重要的角色,他們亦會相對較有自信和對家族較有歸屬感。

家族傳統亦會令到家族較為凝聚和團結,因為這些傳統會讓家族成員更親密地了解大家及建立信任,亦令大家有更緊密的聯繫,讓大家感受到家族那份獨特性及認同感。當家族面對轉變和挑戰的時候,縱使可能壓力是來自家庭內部,家族傳統能讓孩子感受到一份安全感。

如何建立家族傳統

當在家族裏建立一個新的傳統時,我們要了解明白其目的,並思考家人及孩子從中有何得着,這便更能建立一個更有意義的家族傳統。舉一個例子,在家推動感恩文化,目的是希望讓家人明白感恩的重要性及養成凡事感恩的優良傳統。有一些建立了感恩文化的家庭,在晚飯前每位家族成員會在紙上匿名寫上感恩的語句,並放入一個感恩箱裏。在用餐時,每位家族成員從箱裏抽出紙張並輪流分享,這簡單的傳統便已能帶出感恩的重要性及優良傳統。

另外,尋找家族價值觀也可通過運用尋索價值觀的工具,先找出每位家族成員的個人價值觀,然後互相分享及欣賞,再共同找出家族共識的價值觀,這價值觀將會成為家族文化的一部分,可幫助推動家族願景及使命,亦可以成為信託意願書的基礎。

相信建立正面的家族文化及家族傳統,能夠凝聚家族,家族成員亦會對其家族身份更認同,家族價值觀也得以傳承。

Friday, May 20, 2016

企業資訊如何防「黑」防「走光」 (作者: 彭銘楷)

2016年4月5日,位於巴拿馬的莫薩克.馮賽卡律師事務所客戶資料遭到外洩,因被揭露的資料中包含各國政要和精英們的海外資產,這個坊間稱之為「巴拿馬文件」的事件一時間甚囂塵上,被全球媒體競相報道。

當大部分媒介和民眾驚訝A國元首擁有多家海外控股公司,B國首相可能涉嫌逃稅等資訊時,我們還是應該把焦點回歸到事件的本質,那就是「巴拿馬文件」所觸發的全球企業對資訊安全的擔憂和思考,特別是律師事務所、企業服務機構、投資公司等擁有大量機密文件和客戶資料的機構,它們的行業特性和「易黑」特質,更容易招致駭客的攻擊,一旦「淪陷」,將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財產和聲譽損害。

透過駭客技術竊取

其實「巴拿馬文件」只是資訊安全事件的冰山一角,它之所以備受關注,只因為被牽涉的人士非富即貴的特殊身份而已。據調查,僅2015年和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發生的資訊外洩事件已不勝枚舉,攻擊範疇涉及零售企業、銀行、酒店、支付系統,甚至政府部門,可以說不同的行業均無一幸免。然而遺憾的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更多類似的事件可能尚未被發現或報道出來。

有關「巴拿馬文件」中資料外洩的始末,律師事務所並未透露原因,我們因此也無從知曉。筆者嘗試利用一些「巴拿馬文件」中有限的公開資料作技術分析和評估,看能否找出資料外洩的原因。

根據調查所得,莫薩克.馮賽卡律師事務所與客戶之間的日常往來,是通過設置電子商務平台來實現支付、資訊傳遞、資訊查詢和線上申請等服務的,而此電子商務平台所連接的內部資料庫就是該律師行的核心資料庫,即「所有」客戶的關鍵資料,包括客戶機密或非機密資料。我從網站結構入手進行分析, 認為駭客有可能利用以下方法來竊取資料。其一,駭客安裝惡意軟體(malware)至用戶端後,通過客戶不經意的行為連接到惡意網站(比如當客戶點擊不明來歷的電子郵件中的網址),透過「Man-In-the middle」駭客技術,最後利用用戶端竊取大量客戶資料。

其二,駭客透過詐騙電子郵件,偽裝成電子商務平台的客服人員向客戶發送電子郵件。當客戶打開電子郵件附件,他們便可利用植入惡意軟體於客戶的手機或電腦中,最後獲得該客戶ID和密碼,直接登錄網站。

如果所獲取的ID和密碼並不是普通使用者,而是所謂「超級用戶」(即系統管理員),駭客就幾乎可以接觸並下載所有客戶的資料。

再者,駭客還可通過已掌握的系統基本資訊(如系統軟體的版本等等),或經過測試找出網站或系統漏洞(譬如Zero-Day),然後利用漏洞直接從資料庫(Database)竊取資料。

需企業自上而下努力

即使目前全球對於「巴拿馬文件」一類的事件尚未有徹底解決的辦法,但對於企業的資訊科技安全風險,還是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在一定成本的前提下把風險減到最低。

在當今科技日新月異,市場環境瞬息萬變,企業的資訊安全無時無刻都可能受到攻擊和威脅時,想要有效地應對企業的資訊安全風險,僅僅依賴IT和資訊安全團隊的一己之力是獨力難支的,它更需要來自整個企業自上而下的統一文化和動力:包括投放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高度重視企業現有IT和資訊安全功能、提升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經營模式的控制等等。如此,企業才可以通過種種途徑,減少因資訊安全洩漏對公司聲譽帶來的潛在風險。

一般的國際標準,都建議企業加強檢測(detection)、識別(identification)和保護(protection)機制,以減少資訊安全的風險。然而就在2014年,摩根大通被曝8000多萬賬戶資料被盜,且追查出駭客已在該銀行內部網路潛伏多年。

面對此情此景,我們不僅要問,如摩根大通般擁有逾百人資訊安全團隊的全球性公司,駭客竟能在不知不覺間肆意妄為,那麼普通企業該如何防禦駭客的攻擊?因此,除了一般的國際標準所要求的流程和工具,企業可考慮通過加強有關企業「內部威脅」的檢測和分析,通過滲透測試來檢測系統安全的漏洞,以及更有效地收集和分析更多的資訊安全資料,進一步防「黑」。

Friday, May 13, 2016

不教無類 香港教育的哀歌 (作者: Bittermelon)

約在2000多年前,有位仁兄見到富人才能接受教育,因此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這位仁兄就是孔子。在那年代,窮人不能讀書是理所當然,孔子竟然不問貧富因材施教,思想在當時如何先進可見一斑。有趣的是,2000多年後,人們的思想沒有怎樣進步過,一個號稱國際大城市的香港,居然還有校長連同一些區議員,公開歧視那些需要特殊照顧的學生,說的就是群育學校計劃遷至屯門一事。

帶頭歧視教育工作

其實NIMBY之事,在香港早已是司空見慣。前有麗晶居民反對興建健康中心、梅窩居民反對正生書院遷校,還有將軍澳堆填區、黃大仙大磡村和西九龍六號地盤興建公屋,皆遭遇當區居民反對或要求縮減規模。但今次特別之處在於,竟然有教育工作者帶頭歧視教育工作。

區議員是民意代表,反映區內居民的憂慮尚能理解(但不認同),但身為一校之長,理應以身作則為下一代作個好榜樣,現在卻反過來,帶頭示範如何歧視和標籤學童。這些所謂教育工作者,在夜闌人靜之時,請撫心自問,究竟你們還配從事教育工作嗎?難道當老師的初衷早已忘記得一乾二淨?

雖然涉事校長已公開表示,為「引致公眾對特定學生有錯誤印象或負面認識」深切道歉,但細看聲明,該校根本未有改變反對立場,仍然要求當局充分諮詢。很明顯,所謂道歉只為平息民憤,完全沒有反省的意思。

說沒有反省,原因有二。首先,根據教育局解釋,其實早於今年2月已就遷校一事諮詢該校。該校反指未有充分諮詢,歸根究柢只是不滿當局,未有採納擱置遷校的建議。有趣的是,就連負責此事的教局官員,也表示對該校的反對立場始料不及。

不顧底線抽政府後腳

其次,對於用上極負面的言辭來標籤群育學生,該校長推說是引述教育局的指引內容。雖然公眾對當局已沒有多大好感,但一事還一事,不代表當局在此事上有做錯。不要忘記,該指引主要是給全港學校使用,目的是協助老師識別有特殊需要的學童,再行決定是否有需要作轉介。因此,指引需要詳列所有情況,自然也包括極端行為。可是,該校長卻片面地引用最壞情況,居心如何不問可知吧?

至於那些區議員,他們不單代表民意那麼簡單,當出現與當區有矛盾的公益政策時,是否應盡義務向居民解釋,以協助政府施政?難道為了撈選票,就可以不顧底線抽政府後腳?令人不解的是,屯門區議會早已通過群育遷址計劃,幾位區議員突然跳出來反對,又代表什麼呢?

有朋友跟我說,香港祟尚自由經濟,教育只是一場交易,學校當然是以排名為先。道理很簡單,學校沒排名就沒錢,沒錢學校就不能維持。所以,本地學校為了生存,「不教無類」是先決條件。乍聽以為是調侃之言,但認真咀嚼就嘗出味道來。例如TSA,好些學校為保排名,強迫學生操練試題。又例如那些無法融入主流學校的學生,大多數學校都是勸退了事,而不是循循善誘幫助學生重回正軌。當然,每間學校的學生人數眾多,花資源和時間於個別學生有違公平,而且也擔心影響其他學童,抱着out of sight, out of mind心態去處理,外人也無從置喙。

群育不幸有這樣鄰居

可是,群育的作用就是協助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說得白一點,就是為主流學校執手尾。諷刺的是,主流學校不單沒有感恩,而且還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恥與群育為鄰,實在令人憤慨。事已至此,群育應另行選址。問題不在群育本身,而是不幸有這樣的鄰居。試想想,每天出入都要碰到一個歧視自己的人,與其終日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倒不如避之則吉為佳。

凡事有兩面,雖然群育學生受人歧視,但事件反讓社會加深了解和認識特殊教育,對日後發展起了正面作用。

最後一提,我們不奢望所有校長和老師皆像孔聖先師般,做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但教育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事業,至少不要立下壞榜樣,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做人態度。由此等教育工作者來教導下一代,我們還能不悲哀嗎?

Friday, May 6, 2016

一個屋苑的故事 (作者: Webster)

很久以前,在一處山峰旁邊由填海而來的地方,興建了一個新屋苑。很多人憑着自身的努力,買了這個屋苑內的單位,安居樂業。新屋苑約有3000名業主,當中的家庭人口數目有多有少,合共住了7000多人。

由於屋苑屬於新規劃,並沒有什麼完善配套,故此屋苑經理及其管理公司便承擔起管理屋苑的各樣大小事宜。各業主按時繳交管理費用,以共同應付整體屋苑的日常公共開支,如電費、保安、清潔及維修等。

隨着每年量入為出的穩健財政政策,屋苑於開村後的十數年,漸漸地累積了一筆可觀的盈餘作儲備。有十來位陪伴屋苑成長的業主,意識到需要建立起三權分立的互相制衡結構,以避免屋苑經理或管理公司過度膨脹,並將屋苑的儲備不恰當地運用,於是便成立了業主立案法團。

自此開始,法團委員便擔當了各業主的代議士,向管理公司作出監督及問責。

財政問題易成導火線

可惜好景不常,隨着經濟環境轉變,通脹、最低工資及外圍環境等因素影響,屋苑的恒常開支逐年攀升。屋苑經理及管理公司本着少做少錯的準則,並未有向小業主們及時陳明利害。

另一方面,屋苑的設施老化,以及部分業主對服務要求不斷提高,均加速了開支上升的幅度。部分最早期搬來的舊業主,也因自身屋苑被其他更新型樓盤邊緣化而離開。舊去新來,年輕的新業主入住後,面對屋苑的老化問題,加費以平衡赤字已迫在眉睫。

經過分析,管理公司提出了23%的管理費加幅,方能補足過去的赤字及承擔預期未來開支的增長。不過,23這個數字真的太敏感了,頗多小業主覺得實在難以接受。一班蟄伏已久的反對勢力趁此時打正旗幟,為小業主爭取管理費不加反減,期間更引入公眾傳媒熱議,為管理公司及法團的「所作所為」發酵。有繳納管理費的小業主當然樂於支持,更甚者部分業主的年邁家人覺得加費令其家用減少,更是反對派的中流砥柱。有關方面眼見風頭火勢,亦只好暫時將23%的建議作罷。

竊鉤者誅 竊國者侯

可是,作罷的政策未能及時為屋苑「止血」,赤字繼續滾存。雖然屋苑過去十多年的儲備可暫時抵消短期赤字,惟長遠而言,結構性財赤將令屋苑於7至10年間步入資不抵債時期,屋苑的競爭力亦因而給其他鄰近樓盤比下去,嚴重者更會影響屋苑的和諧安逸。

此時適逢法團委員重選,反對勢力的業主夥拍一些非屋苑的外來勢力人士,以屋苑關注組名義進行滲透式的換屆選舉工程。由每日佔領小業主的必經之地派發傳單、利用電子平台以至互聯網的二次創作,將經過包裝的不實資訊傳送給不同群組的業主,以爭取小業主的支持。

其中,一位成為屋苑關注組召集人的長者業主,更是每天不辭勞苦地「工作」8至9小時。長時間的佔領亦令到出入的業主投訴及怨言日增。

漸漸地,小業主狐疑為何關注組的「黑材料」絡繹不絕,後勤補給及人力資源更是源源不缺,到後期,傳單口號更以「光復屋苑」、「財政自決」或「真.赤字」等形式顯示。

綜合法團委員、管理公司及部分業主細心分析,發覺關注組的核心分子都與工程有或多或少的關連。所以眾業主合理的推測,是關注組於奪取法團權力後,便可以順理成章地「關注」屋苑老化設備,天價的大維修費用或會因此由7000多人埋單。

重選之日,關注組各路人馬沓沓,劃一的黃色制服出現會場並留守進出會場的出入口。期間更高舉擴音器和自製的橫額,向一眾業主拉票,並數度辱罵法團委員及管理公司職員,還幸未有擲物的情況出現。

然而,基於大多數小業主已洞悉其陰謀,憑藉大家齊心的山峰下打拚精神,合力抵禦外來勢力的入侵。最终關注組的候選人全數鎩羽而歸,起初投資的人力物力亦全數泡湯,屋苑從此回復平靜。

噢,忘了告訴大家,這個屋苑的名字,好像叫做「鄉港」。

Tuesday, May 3, 2016

價值偽術 (作者: 馬振峰)

都話香港人八卦㗎啦,梁家婦女大鬧機場搞到滿城風雨,又要民航處、機管局出文表忠,又有唔知邊度嘅律師信,真係好睇過戲,怪不得連日花生指數節節上升。可是男神黃子華又話暫停棟篤笑兩年,因為香港已經冇乜嘢好笑,只剩悲哀。睇嚟花生指數有機會暫緩急速升勢,須回一回氣喇。

投票都是剎那反應

筆者兩星期前的文章〈十月〉,也挑起一眾會計師的「好學求知」 的天性,頻頻詢問筆者眼中的可造之材是誰。人名就無謂開啦。但這些可造之材都有一共通點,都係「 有故事的人」 。

現世代選舉,都是以人為本。選舉機器可以24小時開動,蛇齋餅糭,製造客觀條件,但選民是主觀的,你是何許人,為什麼要票投於你,最後畀「Like」响張票上面時,咪都係腦海裏的剎那印象(雖然老人家嘅剎那印象只是手掌上的號碼!)。剎那印象邊度嚟?咪就係候選人背負着的故事囉。譬如,你係屋邨窮小子出身,靠自身努力不懈,取得專業資格,經營一盤小生意,肩負家庭重責,但仍不忘多作善事,關懷社會。這樣在地的人辦,便較容易滲入人心,就如耶穌背負十字架此一印象牢牢印在每人腦海一樣。

當然,選舉經理會話故仔唔夠爆,家吓啲選民好似選明星咁,冇宋仲基嘅型,宋慧喬嘅美,好難取悅大眾。可是,選舉弔詭嘅地方,就係你只需令到大眾覺得你係嗰個可以代表佢哋嘅人就得啦。選民係會後悔嘅,正如好多人買完嘢後返到屋企放低件嘢一樣。

內地旅客買完嘢有冷靜期,但選舉冇噃,票投完唔可以改。買完件嘢唔啱可以放埋一邊唔用,但當選人就會於未來幾年篤眼篤鼻喺你面前掩掩佯佯,仲會做啲(或唔做啲)你唔想佢做(或你以為佢應承咗要做)嘅嘢。所以,投票都是剎那反應,事後才可自圓選擇邏輯。

前陣子有幸於教會讀經分享,講到何謂真價值。當你走進快銷時裝店,鋪滿季度新貨,望一望價錢牌,有啲心郁。但你心中總會有一疑問,就是此價錢牌顯示了此貨品的真價值嗎?當然不是!因零售市道疲弱,你會預計會有折扣,如果你有耐性,等到季尾,折扣幅度愈大。即是話,你按捺住你當時的擁有慾,就會得到折扣的回報。

很多東西不能量度

既然價值判斷隨買者意欲浮動,那何謂真價值?怎樣量度?總的來說,價值只是某人對此商品的需求程度的反映。在時裝店買衣服,斷估你唔係窮到衣不蔽體才去買吧!如果係的話,你對衣服的需求就是基本的需求(當然你可以裸體逛街,但好快會有人提你返去警局,然後送入醫院畀件病人服你着)。那你當時為着羅衣蔽體而付出的買價,就是那衣服當時的真價值。

於日常生活,差不多所有行為都跟錢扯上關係,而價碼往往很容易拿來反映該行為的價值。

一個知名的經濟學家曾說,只要某人對某商品或服務開出一個價,我就可以知道他有多想擁有該商品或服務。沒錯,價碼可能(暫時)是量度價值的唯一客觀的度量單位。可是人們還有很多東西是不能量度,或者,仍然未找到量度的方法。如烏克蘭切爾諾貝爾核電廠意外至今30年,事件造成的人命損失、繼後的重置、修復等巨額費用,不能盡錄,還未算進受輻射影響在「捱」時間的生靈的醫療開支,不能過正常生活的損失等呢!我敢說當時建造此核電廠的財務估算,肯定沒有亦不能量化此等災難事故的價值成本。

所以,當我們會計師都不能拿着一把可靠的尺,去量度那些項目對世界的真正影響而算出真價值,我們又怎能硬說開山墾地發展對社會整體有裨益呢。可是我們每天所見的就是這些數字的「偽」術。當真價值得到正確的量度反映時,今天的決策者的良心最終是會得到審判的!

Monday, April 25, 2016

家族財富傳承 祝福性信託 (作者: 李家輝)

家族財富傳承可說是一個相當具挑戰性的難題,家族爭產案的不斷出現亦可見家族財富傳承的複雜性。

常言道:「富不過三代」,這魔咒一直纏繞着華人家族,甚至是世界的家族。這和家族所面對的不同風險不無關係,單是離婚的風險,便可以令大額的財產被離婚的配偶瓜分。

在中國內地,是要平分夫妻公共財產,而在香港,是夫妻名下所有資產平分。其中一個經典案例是恒豐酒店的太子李建勤離婚案,財產被離婚的配偶曾昭穎瓜分了港幣12億。

要處理好家族財富的風險管理,建立「資產防火牆」,運用家族信託可說是其中一種有效的財富傳承工具。

保障利益避免風險

家族信託是一種多人間的法律關係,包括個人或家族、信託機構及受益人。信託機構受個人或家族的委託,代為管理、處置家族的財產,達至家族財富傳承規劃與目標。配置入家族信託的資產,可以是房地產、股票、基金、企業,甚至是人壽保險等資產。而在家族信託中,資產的所有權與收益權是相互分離,家族一旦成立家族信託,把資產委託给信託機構管理, 該資產的所有權便不再歸他本人,但相應的收益依然會根據他的意願收取和分配。

這類家族信託,能保障家人的利益,也避免了家人一次性繼承所有家族財富所帶來的風險。若遇上家族爭產所引起的糾紛,又或是離婚的風險,甚至是被債權人追債,因為該筆財產是獨立存在,所以不受影響。除此之外,也可計劃作出節稅安排,並且達致慈善公益事業的目的。

信託的深層意義

信託的英文是TRUST,傳承學院院長李志誠博士認為,TRUST這字別具深層意義,T代表Togetherness,和睦。中國人以和為貴,一家人走在一起,當然是想家和萬事興。家族信託正正是要走在一起,為家族的未來數代作出財富傳承的規劃。

R代表Respect,尊重。家族信託是按照意願書把資產配置及分配,所以當中包含了一份的尊重,特別是對根據家族的願景、使命及價值觀所訂下的意願,是對家族的一份尊重。U代表Understanding,了解。家族通過溝通而了解,更能清晰各家族成員的期望及需要,為家族信託作出設計的藍圖。

S代表Support,支持。家族信託要能支持到家族成員的生活需要,並且能支持及鼓勵家族成員實踐其個人抱負。T代表Talent,才華。一個好的家族信託,是需要智慧及才華去選擇及建立,並且作長遠數代的考慮,才能成為子孫後人的祝福。

總括而言,家族信託是出於對家人的一份關愛, 亦能支持家族成員自立及發展,更能肩負起回饋社會的使命。

家族若能作好針對家族資產長遠規劃及合理比例配置,為家族制訂合理的分配原則及制度,為家族財富作出長遠的頂層設計,才是減低財富傳承風險的致勝方法。而傳承規劃應由創一代開始,先對家族作家族傳承進度評估,訂下傳承規劃,凝聚理念,並確立合適框架,制訂相關條款,設立家族議會、紛爭調解機制及制訂共識的家族憲法,訂出家族願景、使命、長遠目標等去團結家族,成立家族信託,才是一份對家族最好的禮物及祝福。

Saturday, April 16, 2016

離岸公司:合法但不道德? (作者: Bittermelon)

要數近期國際大事,「巴拿馬文件」肯定排在首位。論影響,文件猶如一顆核子彈,將各國政商名人炸得人仰馬翻。有趣的是,儘管文件揭露香港與離岸公司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但直至執筆之日,仍未見港府的財金官員出來為香港辯白半句。他們的想法如何在此不論,此文嘗試探討另一個有趣問題:成立離岸公司完全合法,為何輿論普遍將離岸公司與犯罪活動、洗黑錢、逃稅和避稅畫上等號?

未進一步探討前,究竟這蹚渾水香港趟得有幾深?按目前從巴拿馬文件所做出來的統計,香港是涉事律師樓最大的中介,從1995年至2015年,涉及的香港中介達2212間,佔中介總數的26%。此外,按客戶所在地計算,香港也獨佔鰲頭,與香港相關的離岸公司數目達3.76萬間,約佔總數的19%。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從好處去想,文件反映香港是全球最成功的財富管理中心,不少政商權貴通過此地去管理財富。可是,從壞處去想,香港是否已淪為「扯皮條」,協助權貴從事見不得光的勾當?

沒有錯,開設離岸公司絕對合法,而且具有正當用途。君不見上市企業也有離岸公司嗎?例如在恒生指數成分股當中,本地知名企業長和(00001)和利豐(00494),以及國內巨擘昆侖能源(00135)和騰訊控股(00700)皆是離岸公司。

作為投資控股用途,離岸公司最大的好處就是手續簡便。資產注入離岸公司後,將來資產要轉手,只要辦理股票轉戶手續就成,不用每件資產做轉名,而且也不需向註冊地繳納印花稅,名副其實「快靚正」。特別是國內企業,若要到海外上市需通過不少申請,利用離岸公司作控股公司,上市時就可免卻很多麻煩。此外,離岸公司不需要每年為賬目進行核數,也不需每年呈交年報,節省不少行政成本。

另外,由於離岸公司的私隱度高,公眾不能查閱股東資料,有些離岸公司註冊地更連董事資料也查不到。害怕遭人綁架勒索的富豪,通過離岸公司就可以把資產收藏起來。不過,以上種種好處只是對投資者而言,對各國政府來說則是另一回事。例如香港,若然公司是本地註冊,股票轉讓需要繳付印花稅,改由離岸公司就變成免繳。雖然此等安排目前是合法,但就損害了公眾利益。這就出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沒能力成立離岸公司的人得乖乖繳稅,有能力的卻可以規避,有違社會公平。

又例如早年國內企業到境外上市,若選擇境外直接上市必須向中國證監會申請,目的就是通過監管保證企業質素。可是,由於申請程序繁複,成本高、時間長,不少國內企業選擇境外間接上市。當然,此等上市方法絕對合法,但沒有了中證監的嚴格把關,境外市場就得面對企業質素參差風險。近年有不少在港上市的民企「爆煲」,結果犧牲了股民利益。

歐盟推強制新措施

此外,由於離岸公司私隱度高,犯罪分子可以通過離岸公司把犯罪得益隱藏,恐怖分子更可以透過離岸公司籌募資金。就算不是犯罪分子,若然投資者藉此隱藏資產,各地稅務機關無從得知,或者需要花費額外資源去搜集資料。美國的《外國賬戶稅務合規法案(FATCA)》就是一個好例子,此法案主要是防止美國納稅人利用非美國金融機構及離岸投資工具逃避美國稅項。可是,不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只要與美國稍有關連,隨時被香港銀行要求申報FATCA身份。不要以為申報容易,若然見過那些堆FATCA表格,保證不知如何入手。這例子正好說明,全球正為那些避稅的美國納稅人埋單。

另外,不少企業通過離岸公司來避稅。有別於逃稅,避稅雖說合法,但若有一天政府修改法例,又或者監管機構將離岸安排交由法庭判決,避稅也會可能變成逃稅。例如歐盟為打擊避稅活動,最近就推出新措施,強制要求營業額超過7.5億歐羅的跨國大企業,不論其總部設在歐洲與否,只要與歐盟成員國有生意業務,就需要披露其稅務資料,包括公司業務、員工數目、稅前盈利,以及向歐盟成員國家和歐盟以外區,包括避稅港所繳交的稅款金額等。新措施最快於2018年生效,預計將有多達6500間跨國企業受影響。

這就難怪為何輿論將離岸公司當作洪水猛獸,其存在雖是合法,但只是遊走於灰色地帶之間,實際上是有違道德。港府財金官員沒有出來捍衞香港聲譽,究竟是巴拿馬文件如內地般已變成敏感詞說不得,還是他們也認為離岸公司根本不是好東西,香港牽涉其中實在是辯無可辯,因此不願埋沒良心說假話?

Monday, April 11, 2016

十月 (作者: 馬振峰)

本土低成本製作電影《十年》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掀起不少波瀾。「唔順超」的一方連日向空氣開火炮轟,為普羅大眾提供了不少茶餘飯後的談資。譬如今早乘車返工,的士大佬就引出話盒子,嘲笑各位電影工業「大老闆」的「葡萄」理據及邏輯,貽笑大方,不堪一擊。

真的是一犬吠日,百犬吠聲的範例。的士大佬話,按照此等老闆的邏輯思維,他們應可跟泛民同仇敵愾。我好奇地問何解。「欽選了一個眾人皆貶的梁特之後,社會也嫌結果唔順眼,貨不對辦,遂應改革選舉制度,使選舉結果冇咁容易被人操縱嘛!」

如果話《十年》是一齣政治重口味電影,普羅院線不敢排影,要以「唧牙膏」形式於「社區院線」用自己的方法播放,那麼就如禁書一樣,愈難看得到的,市民就偏想一窺全貌!當然,這也要多謝「阿爺」及其打手們的「煽風點火」。的士大佬話齋,如果不是這些「無料炮火」,他都不知道《十年》的存在。

鋤強扶弱的心態

類似《十年》這種事情的發生及其演繹的結果,近年着實不少。其劇本好像預演了的一樣,每當「建制演員」參與其中加把口,普羅大眾就愈偏向對立面。

譬如什麼影業協會代表於大氣電波用他那「唔鹹唔淡」的廣東話放聲抗議賽果,邏輯紊亂、理據欠奉下,只有逼中間的普羅市民更加走向被轟的一方。這是鋤強扶弱的心態使然,抑或凡是宣之於既得利益建制朋友之口的,皆有「陰毛」的陰謀論作祟?

這位理事的言談,令我想起最近剛播放完畢的《愛.回家》裏的內角色曹總。兩角色同是商人,廣東話聽起來趣致,但曹總演來就自然可愛得多!以上「建制演員」不夠專業的演技,好像都是整個建制陣營的通病,於立法會裏類似例子更俯拾皆是。

我常常在想,建制陣營不乏將才,為什麼掛頭牌的都好像不太夠專業呢?這又使我聯想到我們專業會計界別的立法會席位於9月選舉的形勢。

人才培訓青黃不接

會計師大多是經濟動物,多不理世事,並投放大部分時間於工作之中,連休息家庭樂的時間已不多,何來興致斟酌業界是非!從每年公會理事會選舉投票率偏低可見一斑,但於大是大非上,會計師們卻貧賤不能移,大都傾向投非建制候選人。

無他,合資格會計師選民年齡層日趨年輕,他們大多是打工一族,他們的老闆卻大多屬建制一員,故凡是老闆們公開表態支持的他們會當仁不讓地反對。有大行資深老闆也抱怨道︰「不是我們不想催票,但我們一出聲就如死亡之吻,不提也罷!」我想這現象不難理解。

平時老闆們怎樣對待員工,如工時長,待遇遜於金融市場其他專業,這都使年輕會計師們有種離心。投票是少數展現個人意志的工具,也許是抒發這種「離心」情緒的途徑吧!

暫觀今屆業界選情,建制陣營好像仍未凝聚共識,派誰挑戰梁議員,這也可反映出建制陣營的人才培訓有青黃不接的情況。

四年流流長,資源龐大的建制居然不能塑造出一兩個業界明日之星(如筆者走漏了眼,煩請駁斥之) ,怎麼也說不過去!要贏今屆席位着實不易,故要出奇制勝!要點是候選人如何懂得虜獲年輕會計師的心。

另外,今屆不能,不代表再下一屆不可以(看來功能組別真的是千秋萬世,哀哉)!以今屆作為下一屆練兵試陣,也是中策吧!筆者心中有幾位年輕會計師可擔演此角,現在雖是二三線人物,將來不難成為一線專業「政演」。

不用十年,今年10月,新一屆立法會開屆之時, 大家就可看到市民大眾摒棄了那些不配拿「霞姨飯盒」、不夠專業的「演員」!

Saturday, April 2, 2016

傳承家書 (作者: 李家輝)

「我們也許有些心聲不便講,因此簡略說我很忙。」不知大家對C AllStar的歌曲《家書》有何感覺?不知這是否也是大家的生活寫照?

理念的傳承

《家書》在現今世代可能已經成為一個陌生的名詞,平日生活忙碌,和家人溝通的時間也不多,更遑論寫一封家書!現今互聯網發達,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其中一種主要溝通渠道。要寫一紙家書給家人,傳達訊息,相信是現代鮮有的行為。「推開你,捉緊你,只有父母用一生的愛,講一種道理。自那天哭一聲,便繫着你心靈。陪着我數星星帶我探視美景,闡述了和平灌輸應有的防衞性,還指引我望事物用雪亮眼睛。」一紙家書,除能道出父母的教導,也深藏着那份濃情厚意。

歷史上,有不少偉人留下家書給自己的子女,傳承人生道理及營商智慧。洛克菲勒家族是極富影響力的一個家族,已傳承180年至第6代。根據世界著名財經雜誌《福布斯》記載,史上首位億萬富翁正正便是來自洛克菲勒家族的約翰.D.洛克菲勒(1839-1937)。

洛克菲勒家族盛久不衰,這和他們自小已有的家庭教育所熏陶的「財富觀念」不無關係。而洛克菲勒一生的忠告,便是通過由1890年至1936年的38封家書寫給兒子,可說是極具意義,非常寶貴!

我國近代的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及文學家曾國藩 (1811-1872),亦著有1500封家書,所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他一生的主要活動及其治政、治家及治學之道。《曾國藩家書》成書於19世紀中葉的清代,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蘊含相當多的真知良言,也可說是極寶貴的著作。

從以上的經典家書,可體會到家書對於孩子的教育意義十分重大,當中內容可以是多元化,包括財富、事業、健康、社會責任、夢想、親情、愛情及友情等。在家族中重要及有價值的理念,可透過家書按需要及按時間傳給家族成員,這些訓言理念傳承到下一代,在他們心裏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日後在他們面對不同的人生處境時,這留在心裏的點點滴滴會產生一定的反思及鼓勵作用。

送給後人的祝福

香港傳承學院院長李志誠博士在他的著作《家族.企業傳承的藝術》中,記載了一封給他生命中最珍惜的子女的家書,是在李博士到另外一個地方生活時留給子女的一份禮物。當中道出父親對子女的愛與祝福,傳承了李博士的理念及精神,並留下了一份珍貴的禮物——好友名單,乃是傳承了寶貴的人脈資產。

下周一正值春祭,若在先人的墓前宣讀家書,可說是對先人的一份紀念,也是對後世子孫的一份祝福。如果子女在父母往生後仍然能夠每年收到家書,那份祝福何其的大!其實父母是可以在生時寫定家書給子女的,並放在家族信託中,隨意願書中指定按需要及時間傳給子女,相信亦是人生送給子女最後一份寶貴的禮物。

「隨着時光荏苒,剩下日子多少,可交給我回應,道出心聲,趁你還能聆聽,在感動來時一擁作證。」《家書》歌詞中的啟發讓我在有生之年立心留下家書,並更珍惜和家人的關係。香港傳承學院亦將會舉行「傳承家書」活動,鼓勵大家寫下傳承家書,將家族理念凝聚,成為子女的祝福。

Tuesday, March 29, 2016

傳承重點:維富與傳富 (作者: 李家輝)

受環球經濟環境轉變影響,全球富豪的財富在過去一年也大為縮水,單是首20名富豪的財富已合共減少720億美元。根據美國財經雜誌《福布斯》公布新一年全球億萬富豪榜,全球億萬富豪人數較一年前減少16人,至1810人,是自2009年以來首次下跌。

不過,香港的富翁仍然不少。根據花旗銀行所發表的調查報告,香港擁有逾千萬元流動資產的富翁達5.9萬人。

傳統理財產品不足需求

隨着香港股市動盪,這批千萬富翁的投資也相應審慎,股票與人民幣存款的投資比例均按年減少約16%至17%,外幣投資比例也減少了約13%。他們當中的約85%都有物業在手,其中約43%擁有兩個或以上物業。

不過,他們有約63%對未來兩年的樓市看淡,按年增加10%,對房地產投資轉趨保守。

根據花旗銀行的調查報告,本港千萬富翁流動資產配置中,現金及存款約為45%,股票約佔30%,基金約佔15%,債券約佔8%。但說到財富,不單單是指房地產及流動資產,也包括一些古董、名車及郵票等特別資產。這些不同類型的資產,都可透過不同的安排分配,如家族信託等以保障財產的分配。

事實上,企業家也愈來愈關注財富傳承的問題。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發布的《2015中國私人財富報告》指出,財富傳承的重要性排序已經從兩年前的第五位躍居至第二位,約46%的高淨值人士、約51%的超高淨值人士開始考慮財富傳承,其中部分人士已着手進行財富傳承的安排。

而2015年中國《新財富500富人榜》的上榜者中一半人士年齡在50歲以上。尤其從創業板、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情況看,創業板的企業家年齡大多已達到55歲至64歲,各家族的長子、長女們的平均年齡也達到35.72歲,或許真的是到了要接班的時候。

企業家擅長創富及擴富,然而傳承的重點在於維富及傳富。過往在大環境下,內地相當多的富人對財富傳承沒有特別的意識。

然而, 隨着財富理念的更新及危機的顯生,有不少富前瞻性的高淨值人士已經逐步意識到,財富管理不僅僅是財富增值的單一課題,他們開始關心財富的保全與傳承、合理節稅、家族治理及慈善公益事業等。面對財富傳承的需要,傳統的理財產品已不足以滿足高淨值人士的需要。

財富傳承專家黎嘉廉認為,要做好家族財富傳承,當中安全資產配置尤為重要。安全資產擁有以下特性,包括保證上升,變現能力極高,百稅不侵,可以用到自己人生最後一刻,惟獨家族成員專款專用,按照自己意願永久分配,所有債權人不可強行執行,包括離婚的配偶、官司的原告、債主、騙子也不可強行執行。

安全資產配置減低風險

個人或公司名下的資產不能滿足安全資產的條件,必須完全配置進家族信託的資產才有機會成為安全資產,做資產的擁有權和使用權分離。運用家族信託作好針對家族資產長遠規劃及合理比例配置,為家族制訂合理的分配原則及制度,為家族財富作出長遠的頂層設計,才是減低財富傳承風險的致勝方法。

釐清重要的財富價值觀是成功的家族財富傳承重要的一環,這也是在家族傳承中理念凝聚部分,亦是傳承的關鍵。這方面猶太人做得相當成功,他們在財富管理及賺錢方面有超凡的能力。當中《塔木德》是猶太人的致富寶典,而猶太人重視親子教育,把財富的理念及對金錢的信念代代相傳,甚至以家書傳承成功的智慧。

當有安全資產配置、周詳的長遠資產規劃及重要的財富價值觀,為下一代作出公平並合理的財富分配,為家族後人創造把握機遇的條件,讓家族千古傳頌,才是最理想的家族財富傳承。否則便可能會出現爭產風波,及富不過三代的情況。

Friday, March 18, 2016

兩個香港孩子爸爸的想法 (作者: WY Jimmy)

承接本欄上星期Bittermelon鴻文,本文講述最近接連有學生自殺問題,筆者作為孿生兒之父對教育的想法。

雖然工作及其他事務很忙,但筆者仍會負責一對孿生兒的功課溫習。因知道香港教育環境存在一定問題,所以自己也給兒子們入讀一間較為全人發展的小學,意思便是傾向多元發展及小班教學,壓力沒有傳統學校般大。

孩子過早受壓易生反叛

兩個孩子本來確有入讀地區名校的機會,放棄的原因卻是我前直屬上司的遭遇把我嚇壞了。他孩子的年紀跟我的孩子也相若,由於工作關係,大家也會分享育兒或升學的想法,彼此增益。

聽他敍述,孩子有一次在出席全港幼兒英文朗誦比賽時,因為一時緊張忘了內容,在台上發呆,最後當場哭起來。這時爸媽當然大失所望,因為他們預期至少有優異獎機會,為升小學名校的CV又多一分本錢。孩子媽媽當然焦急去問孩子為何會忘記內容,倒是前上司表現溫和一點,反而勸妻子不要太緊張,以免嚇壞孩子。

前上司孩子日後發展我沒怎麼留意,但偶爾都聽到他對母親會頗為反叛,有事都傾向跟父親說。在抉擇小朋友日後的學習路上,我自己也常常反思,孩子成長是否只有讀書這一途?

學業不代表終身出路

家父對我學業從來放手不管,他對我的管教哲學是:每個人的路也是不同,只要不學壞,做一個平凡人生活,如沒戰亂人禍,肯捱苦的話,生活應該不困難。

回想自己小時候讀書成績都是中規中矩。可能男孩遲熟關係,到高中才發現讀書重要,但要發力便遲了。語言底子不好更是我日後在職場的障礙,在出來工作後,要花上數倍的努力才能追回稍稍合格的水平。但是,我人生真的不快樂嗎?

相信每個人都常有反思:生存究竟為了什麼?有人會為了名成利就,有些在年輕時辛苦一點耕耘,去為中晚年鋪排一下。筆者同意知識能提升個人質素及處事能力,也更認為,讀書應該要讀得活,知道為什麼而讀,自己在讀些什麼書,對自己有什麼幫助。

像學語言(包括兩文三語),這是方便我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不同的人們去溝通,如何最有效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意思,從而學習其他人的技能,了解不同人們的想法。數學便是訓練我們邏輯思維,去提升腦部化解問題的能力,使我們有序地去解決問題。常識便是訓練我們留意日常事情,增強我們的觀察能力,去分析對錯是非。

讓孩子明白學習目的

我的一對孿生兒性格卻廻異,老大英數較強,老么中文藝術較佳,所以傳統計分模式是老大佔優,每次都名列三甲。老么雖在藝術方面造詣不俗,但英數較差,傳統計成績只能維持十名以內。我反跟老大說,不用考第一名,壓力太大了,跟老么說,你已做得很好,維持便可以了。

但老實說,他們下課後要補習功課至近7時,回家吃晚飯,還要收拾書包,或要準備一下默書、測驗等,10時前要上床睡覺。在平日真的不覺他們有看電視或玩遊戲機,星期六便是上些興趣班或跟朋友玩耍,星期日不是跟爸媽外出,便是參加其他活動,較我們成人還忙!他們已不是在名校就讀,功課還相對地輕鬆,但可以想像,如果當日他們入了名校,會是怎麼樣的生活呢?

香港兒童教育是風氣問題

「望子成龍」是人皆有之的想法,孩子學習壓力爆錶究竟是教育制度的問題?抑或是家長自我要求過高?每個人看法不同。作為兩子之父,我仍認為,政府是有帶頭作用的。

現實上,香港對並未循傳統方向升學以外的青少年給予明確出路。雖有傳統小學或其他技能學院,但現今商業社會對循這些升學途徑及出路,與正統「仕途出身」的標籤價值仍存很大距離,又或缺乏宣傳,迫使家長只能盲目向同一方向進發。

另外,教育局都會對所有核實為「資優兒童」(即部分科目表現特別好,但其他會低於正常,兒童專注力差等等)有特別照顧,但條件是需要自己花數千元去為自己孩子評估,對一般中產家庭不算是負擔,但貧窮的只有不了了之。

吳克儉局長對學童自殺表示很痛心,責成老師去處理,及希望家長多加留意,除了盲撐政府的支持者外,相信沒有人認為是負責任的做法。一隻手是拍不響的,何解香港家長會有如此「怪獸」的風氣,抑或真的是香港家長自己的問題,而教育局毋須去檢討現在香港的情況?這恕筆者未能苟同也。

Monday, March 14, 2016

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 風華正茂莫輕生 (作者: Bittermelon)

這首聖詩,相信不少基督徒都耳熟能詳,就算不是教徒,若正在或曾於教會學校就讀想必也唱過或聽過。特別是其中譯版,如「一切美麗光明物,一切活潑生靈,一切聰明可愛物,都是父手所造」,讓人琅琅上口之餘,還準確地翻譯出歌詞原意。無可否認,聖詩是讚頌上主創造萬物,但同時也讓聆聽者感到世界如此美好。

之所以提及這首聖詩,皆因最近經常在商業二台的宣傳聲帶中聽到The Pancakes以她一貫獨特聲線,開心活潑地演繹出來。在歌聲襯托下,眾DJ還分享面對壞情緒的方法。例如小儀藉與寵物相處來平復不快、西瓜愛吃甜品踢走抑鬱、朱薰就以「湊」仔來趕走壞心情、Donald靠做運動保持愉快、梁文禮則聽歌讓自己開心。

宣傳雖短,但傳遞的訊息非常清楚,就是讓青年人知道,世上還有很多美好事物,怎捨得就此離開,不如好好呼吸每一口氣。無獨有偶,歌手鄭秀文和盧凱彤最近合作寫了一首歌名為《衝過去》,以鼓勵情緒病患者勇敢跨過難關。當中的歌詞很有意思,如「衝過去,難道開不開心需要世上允許。衝過去,能放得低才抱得起,有氣力豁出去,又怎可輸給情緒」。

教育局反應急緩有別

眾人努力散發正能量,就是有見抑鬱能夠殺人, 特別是最近不斷有學生輕生:執筆之日,據報自本學年開學至今累計已經有20宗,當中包括中學生和大學生,年紀最輕更只有11歲,實在令人嘆息。不要以為這點宣傳只是小事,電台節目廣受青年歡迎,DJ說一句往往勝過家長和老師說上十句。再者,他們並非以說教方式來勸戒青年,而是像朋友般分享自己的經驗。歌曲也一樣,當感到失落和絕望時,若聽到一首引起共鳴的歌曲,絕對是療癒心靈良方。

演藝界先知先覺,我們的政府卻不知不覺,尤其是掌管全港教育政策的教育局,到目前為止仍未聽聞做過些什麼。

更離譜的是,當傳媒追問局長吳克儉時,他只表示「很痛心,真是很痛心」,以及呼籲學生要逆境自強,並着學校、老師和家長加把勁,多些關心年輕人云云。

無可否認,管教子女家長責無旁貸,及早識別和開解受情緒困擾的學童,也是學校的責任。可是,身為香港教育政策最高負責人,見皮球迎面而來,不是控球在腳而是即時撞傳給家長和學校,球技之高超實在無人能及。不用說,此話一出群情頓時洶湧,輿論認為當局在推卸責任,教協更狠批局長未有正視教師和學生壓力問題。

或許是爭議太大,其後局長表示會「盡快」邀請津貼中學議會、香港中學校長會、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的主席及教育心理學家舉行緊急會議,討論及跟進有關事件。

教育局發言人也指出,有關學校已即時啟動危機處理小組跟進事件。可是,連續發生了多宗悲劇才開會,等到齊人開會兼推出措施,都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反觀去年7月港大校委會會議遭人衝擊後,教育局當天深夜就發出聲明譴責。

又例如該會議部分偷錄聲帶於10月被人公開, 教育局也隨即發表聲明譴責。教育局對兩事的反應急緩如此有別,我們不禁會問,是否學生的小命比不上校委的人身安全和聲譽?

騰多點時間關心子女

當然,學生自殺並非單純是教育問題,凡事以「誰賺得錢多」來衡量得失成敗才是最大元兇。所謂「人比人,比死人」,與別人比較最無謂,因為總能找到比自己好或差的人。若真的要比較,世上只有一個人值得去比,此人就是自己。通過比較昔日和現在的你,才能知道進步還是退步。

或許你會說新生代的心靈太過脆弱,既然事實如此,我們就必須正視。不要忘記,負能量極具傳染性,在朋輩間傳播分分鐘比流感還要快和廣。與其等待政府出手,家長不如自求多福。

長遠來說,能改變社會價值觀固然是好,但遠水不能救近火,騰出多點時間關心子女,以他們的角度去想事情,多些聆聽少些批評,並且鼓勵發展興趣以減少壓力。此外,身教比言教重要,若連自己也不相信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子女又怎會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