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8, 2016

兩個香港孩子爸爸的想法 (作者: WY Jimmy)

承接本欄上星期Bittermelon鴻文,本文講述最近接連有學生自殺問題,筆者作為孿生兒之父對教育的想法。

雖然工作及其他事務很忙,但筆者仍會負責一對孿生兒的功課溫習。因知道香港教育環境存在一定問題,所以自己也給兒子們入讀一間較為全人發展的小學,意思便是傾向多元發展及小班教學,壓力沒有傳統學校般大。

孩子過早受壓易生反叛

兩個孩子本來確有入讀地區名校的機會,放棄的原因卻是我前直屬上司的遭遇把我嚇壞了。他孩子的年紀跟我的孩子也相若,由於工作關係,大家也會分享育兒或升學的想法,彼此增益。

聽他敍述,孩子有一次在出席全港幼兒英文朗誦比賽時,因為一時緊張忘了內容,在台上發呆,最後當場哭起來。這時爸媽當然大失所望,因為他們預期至少有優異獎機會,為升小學名校的CV又多一分本錢。孩子媽媽當然焦急去問孩子為何會忘記內容,倒是前上司表現溫和一點,反而勸妻子不要太緊張,以免嚇壞孩子。

前上司孩子日後發展我沒怎麼留意,但偶爾都聽到他對母親會頗為反叛,有事都傾向跟父親說。在抉擇小朋友日後的學習路上,我自己也常常反思,孩子成長是否只有讀書這一途?

學業不代表終身出路

家父對我學業從來放手不管,他對我的管教哲學是:每個人的路也是不同,只要不學壞,做一個平凡人生活,如沒戰亂人禍,肯捱苦的話,生活應該不困難。

回想自己小時候讀書成績都是中規中矩。可能男孩遲熟關係,到高中才發現讀書重要,但要發力便遲了。語言底子不好更是我日後在職場的障礙,在出來工作後,要花上數倍的努力才能追回稍稍合格的水平。但是,我人生真的不快樂嗎?

相信每個人都常有反思:生存究竟為了什麼?有人會為了名成利就,有些在年輕時辛苦一點耕耘,去為中晚年鋪排一下。筆者同意知識能提升個人質素及處事能力,也更認為,讀書應該要讀得活,知道為什麼而讀,自己在讀些什麼書,對自己有什麼幫助。

像學語言(包括兩文三語),這是方便我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不同的人們去溝通,如何最有效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意思,從而學習其他人的技能,了解不同人們的想法。數學便是訓練我們邏輯思維,去提升腦部化解問題的能力,使我們有序地去解決問題。常識便是訓練我們留意日常事情,增強我們的觀察能力,去分析對錯是非。

讓孩子明白學習目的

我的一對孿生兒性格卻廻異,老大英數較強,老么中文藝術較佳,所以傳統計分模式是老大佔優,每次都名列三甲。老么雖在藝術方面造詣不俗,但英數較差,傳統計成績只能維持十名以內。我反跟老大說,不用考第一名,壓力太大了,跟老么說,你已做得很好,維持便可以了。

但老實說,他們下課後要補習功課至近7時,回家吃晚飯,還要收拾書包,或要準備一下默書、測驗等,10時前要上床睡覺。在平日真的不覺他們有看電視或玩遊戲機,星期六便是上些興趣班或跟朋友玩耍,星期日不是跟爸媽外出,便是參加其他活動,較我們成人還忙!他們已不是在名校就讀,功課還相對地輕鬆,但可以想像,如果當日他們入了名校,會是怎麼樣的生活呢?

香港兒童教育是風氣問題

「望子成龍」是人皆有之的想法,孩子學習壓力爆錶究竟是教育制度的問題?抑或是家長自我要求過高?每個人看法不同。作為兩子之父,我仍認為,政府是有帶頭作用的。

現實上,香港對並未循傳統方向升學以外的青少年給予明確出路。雖有傳統小學或其他技能學院,但現今商業社會對循這些升學途徑及出路,與正統「仕途出身」的標籤價值仍存很大距離,又或缺乏宣傳,迫使家長只能盲目向同一方向進發。

另外,教育局都會對所有核實為「資優兒童」(即部分科目表現特別好,但其他會低於正常,兒童專注力差等等)有特別照顧,但條件是需要自己花數千元去為自己孩子評估,對一般中產家庭不算是負擔,但貧窮的只有不了了之。

吳克儉局長對學童自殺表示很痛心,責成老師去處理,及希望家長多加留意,除了盲撐政府的支持者外,相信沒有人認為是負責任的做法。一隻手是拍不響的,何解香港家長會有如此「怪獸」的風氣,抑或真的是香港家長自己的問題,而教育局毋須去檢討現在香港的情況?這恕筆者未能苟同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