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4, 2015

獅城行——反省香港自身問題 (作者: WY JIMMY)

去年聽林奮強先生一個講座,解說獅城這數年間進步的地方,也有提出很多具體方案建議香港可如何追過來,引發我到新加坡考察一下的興趣,以「查找不足」。

消費遠較香港便宜

資料指新加坡物價指數頗高,所以預備了足夠新加坡幣前往,最後卻用不到一半。可能我飲食都不太崇尚豪華,都是到平民百姓光顧的食肆。打個比喻,我吃一份早餐,大概是港幣15元左右(坡幣 2.5元),而馳名的海南雞飯都不過約港幣21元(坡幣 3.5元),加多碟油飯也是約港幣 4 元,在香港等閒一個工廠區外賣早餐已遠超此數,香港食肆加一碗白飯沒十元也要八塊吧?居住的問題暫且不談,獅城若已算是高消費,我們在香港多付的生活費用究竟算到哪裏呢?

新加坡是熱帶地方,但高樓大廈沒有香港般密集,空氣流通,偶有雷雨,所以不是想像般熱。我此次行程都頗為緊密,都是上班時間出外,下班時間仍留在商業區,這樣可以更能觀察到新加坡實際民情。

香港連鎖快餐店經常人山人海,店員都是七手八腳,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地接訂單及安排每一單服務,非常有效率。你在吃一頓半小時的午飯,可以看到他們中間幾乎沒有停頓。 由早上7 時賣早餐到11時完了立即賣午飯,11時半開始又繁忙至2時轉下午茶,每天周而復始,店員活像一頭機械人般,不停地勞動,勞損自己身體。

生活節奏舒適

新加坡這邊雖也繁忙,但節奏明顯慢得多。我在午飯時看到店員在中間有歇息的機會,所以態度談不上熱情但服務不算差,食客也不會要求店員動作太快。我們香港人很多時是自己逼出急速節奏,社會節奏快固然更有生產力,但何以我們的生活指數較別人高,快樂指數卻較別人差呢?我們額外多付出的生產力貢獻了誰?

獅城是多元民族,主要有華人、馬來西亞及印度人等聚居,當然也有不少外國人,所以大部分人都通曉普通話或簡單英語。就算馬來話是指定優先官方語言,但馬來人英語一般都很不錯,顯示平均教育水平高,不少華人都能聽能講廣州話,這點的確又是獅城佔優了。

建設貼心基建完善

我也跑過去「小印度」(一個印度人小社區)一趟,井然有序,看到各民族都能互相尊重,大家生活十分和諧。「歧視」現象不能說絕對沒有,但一定不及香港那麼明顯,起碼我這自由行遊客入來購物,不會受印度人白眼吧!

當然,我也到著名的「環球影城」參觀遊玩。令我印象深刻是在排隊玩機動遊戲時,中間的空調通風系統做得非常好而不覺悶熱;另外,也設有飲水機,十分照顧排隊中的群眾。此外,大型機動遊戲都會附設限時免費行李存放處,時限會跟隨輪候時間而變,過時才需支付少量租金。都是十分貼心的安排。

獅城的鐵路都有個別號碼做識別,例如我住在歐南園EW16,去裕廊東EW24 一減便知道有8個站,返回樟宜機場須在EW4 轉CG線至CG2,即16-4+2, 要14個站。

香港政客助紂為虐

猶記得回歸前有內地學者預言,香港將淪為中國一個二線城市,當年令很多香港市民包括筆者都為之嘩然,直斥無無稭之談。到回歸十多年後的今日,我們卻看到這預言正在一步一步地自我實現中。

香港是出名「投訴之都」,事無大小,關己也好,不相干也好,都喜歡訴諸部門或人士。有的自封衞道之士,群起攻之很多合適的政策,令政府卻步,結果政令不通,加上政客助紂為虐,為反而反,原先很多良好的方案被迫束之高閣,多少優秀、有心有力為港的人才從此被埋沒,林奮強的遭遇就是一例。

政府本來擔當着平衡大眾利益的角色,但這十多年因為政局混亂,當局為要通過施政被迫讓了多少步?政府因發揮不到原來作用而令社會利益開始失衡,貧富懸殊愈是加劇,生產力重擔落在絕大多數基層市民身上,而成果他們卻分享得極小部分。正如某報道指出,以往最高入息10%的人收入是最低10%的22倍,現已增至59倍。社會變得愈來愈崎形。很多人不斷提倡「正能量」鼓勵大家,但在貧苦一族聽起來卻只是掩耳盜鈴,自我麻醉以期感覺良好而已。

或許,獅城真的沒有我們香港般自由,但香港近年已被外資覺得成本極高,源自高地價,高人力資源成本。我們香港人是否應想一想,現在是需要實事求是的人帶我們走出谷底,追回過去落後的步伐,抑或以不斷變壞的經濟及競爭力,去換取並繼續沉溺在自我建立的道德高地,然後由下一代去承擔我們今天的任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