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9, 2015

可持續發展六主題四範疇 (作者: 李家輝)

對於會計師來說,「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或「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這些辭彙絕不陌生。因為今時今日的企業,也關注到企業對環境及社會方面的責任及貢獻。

「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最早見於1987年世界環境及發展委員會發表的「我們的共同未來」報告中,定義為「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要,而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要的發展模式」。香港特區政府在一項「二十一世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定義為「現時和未來,平衡了社會、經濟、環境及資源的需要,透過政府及社會人士的努力,在地區上、國家上及國際上,同步取得因應轉變中的經濟、社會進步及高質素環境的成就」。所以,為着我們現在及未來的子孫後代,我們要多加共同努力。

「可持續性」保育

去年4月,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出版了一本政策書《可持續性問題》(Sustainability Matters),內容是講及ACCA針對商業及可持續性的六大主題的主要政策及說明。六大主題包括可持續性報告、整合報告、非財務資訊的確信、氣候變化、自然資本及綠色經濟。作為會計師,我們既然擁有高度財務技巧及分析能力,也需要對可持續性問題高度關注,幫助企業實踐可持續性的責任。

香港聯交所亦在20128月推行《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內容包含主要範疇、層面、一般披露及關鍵績效指標,以作建議常規。此指引覆蓋四大範疇,包括工作環境質素、環境保護、營運慣例及社區參與,發行人可以將此等資料載於年報中。相信就着編製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大家亦要忙一番。

在忙碌之餘,大家也不要只醉心工作而忘卻出外活動,平衡生活。香港的地質公園舉世聞名,全名為「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新界東部及東北部一帶,佔地約5000公頃。主要分為新界東北的沉積岩區及新界東的火山岩區,兩大園區共有八大景區。本月我便跟隨香港會計師公會所舉辦的地質之旅,參觀了鬼手岩、赤洲、塔門及荔枝莊等。

香港享有「世界地質公園」名號也並非必然,若保育工作不合標準,隨時除名。去年底,東坪洲原居民因抗議政府而破壞地質公園環境,若持續進行,再加上參觀地質公園人數持續下降,恐怕真的今年覆審便會被聯合國除名。香港能繼續享有「世界地質公園」的美譽,實有賴大家的共同努力關注及保育。

「可持續性」海鮮

另外,本月我也參加了香港秘書公會舉辦的生態之旅,參觀位於新界西北的「亞洲水產養殖科技」。此乃全港首家室內綠色養殖魚場,利用「室內循環水科技」,以「可持續發展」方式養殖綠洲龍躉,並獲漁農署頒發「優質養魚場」認證。養殖的龍躉,又名花尾龍躉,乃石斑類中最大的斑王。吃過綠洲龍躉,肉質鮮美口感佳,媲美野生龍躉,絕對是最合適的替代選擇。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HK)出版了一本《海鮮選擇指引》,把超過70種本港常見的海鮮品種分為三個類別,包括綠色(建議)、黃色(想清楚)及紅色(避免)。香港以網箱養殖的龍躉及馬來西亞的沙巴龍躉,是要避免吃的。而建議的正正便是如綠洲龍躉的室內養殖龍躉。黃色(想清楚)的海鮮包括野外捕撈的加拿大/斐濟的長鰭吞拿魚、澳洲昆士蘭的東星斑、美國的鱈魚及比目魚、加拿大的三文魚等。至於香港人喜愛的藍鰭吞拿魚、東南亞的東星斑、老虎斑及蘇眉等,還是避免為妙。

WWFHK將於627日至75日舉行「環保海鮮周」,推廣環保海鮮,即「可持續性」海鮮。今次活動,獲得超過 100家餐廳食肆響應,其中更首次得到連鎖式快餐店、中式食肆及酒店等的支持。香港作為亞洲人均海鮮消耗第二高的地區,作為嗜吃海鮮的一族,大家齊來響應「環保海鮮周」,享受城中名廚為大家所選擇的「可持續性」海鮮,所設計的「環保海鮮菜單」,及所炮製出味美新鮮的「環保海鮮」美饌。從此,我們也改變食用海鮮的模式,為地球環境的可持續性出一份力,讓我們的未來年年有「魚」。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