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9, 2015

香港會計職場前景真的明朗? (作者: WY JIMMY)

前陣子主持一個關於各世代人事管理的講座,內容非常豐富,當中卻看到一些統計數據令我嚇一跳--都知道會計員工流動性大,但估不到轉工意欲比例在各組別都超過60%,以及僱員平均流失率約20%。

審計中下層十分渴市

講座內容提及2014年的資料,拜「滬港通」開通、國企、民企到國外上市又回復增加等因素,會計界仍需不斷增人手。部分行業如金融業,監管要求相應增加,以致有關員工加薪幅度由15%至30%不等,連帶外面一般員工都有加薪 5%,較政府公務員加薪 3.92%至4.62%還高。

事實又是否如此呢?

當然,筆者並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去比較,也不知這些統計的抽樣及形式是如何,不過在審計及商業兩邊都認識不少會計從業員,尤其是管理階層,可以作一個非量化的分析。

這些年大行情況我不知道,但二線行(即所謂second tier)及本地行(local firm)基層流失率的確很高。很多民企準備上市時都是先找二線行,部分民企賬目特性都是未必太過規範,或者很多都是新發展業務,內部控制都未成熟,要將國內傳統賬目再整理符合國際會計準則,工作量龐大,而二線行本身資源及受制於繁複行內監管,要符合會計師公會的執業檢測(Practice review)並不容易,所以要投入很大量人力資源去應付。

的確,我看到不少成功的二線行在這年間不斷擴充,理論上晉升空間較好,但一到了經理級別這樽頸位置,是需要具備相當經驗帶領下屬去應付一個又一個擬上市的項目,除非同事於相關經驗已非常充足,很多時現實都是需要外出「挖角」。而我也見到不少二線行剛升任經理便意興闌珊地離開到商界發展,然而下屬團隊又未必即時可以當領導這重任,所以筆者觀察,這行業都有青黃不接的現象。

商界行情呆滯

而本地行情況更嚴峻,因為學歷通脹,審計本行很多都具備學位或至少完成AAT 考試,原則上已符合二線行入職要求。

「人望高處」是常情,二線行缺人便大幅聘請市場內的審計人才,本地行成為挖角對象,造成本地行也嚴重缺人。

前瞻一點去看,香港或外圍經濟都未見起色,除非一些特別行業,或本身公司有新動作(例如搞上市、 集資或其他概念項目如「一帶一路」等),一般香港貿易或製造業式微多時,先前賴以增長的旅遊業,經歷了幾個本土派運動更是被「整」到一潭死水,雖近暑假,港澳酒店入住率仍不算高,以國內團熱門預訂的某港島東酒店為例,降價至380元都乏人問津,這旁證香港主流商業活動更趨狹窄。

由於有最低工資這道屏障,中基層員工流動性加大,但我觀察到人力市場需要只屬「塘水滾塘魚」,或者某些職位在裁減或合併中,表面上看有加薪,實質工作內容及質量是「加辛」。例如公司部門有三四個空缺,可能經主管整理變成兩個空缺,所以便造成有薪酬加幅吸引求職者,這情況以中層最為顯著,很多時聽到朋友在投入新工作,壓力都較原先大得多,主要原因便是如此了。

綜上所述,可總結為:市場需要大量中基層,但晉升機會成疑。

首先,人口老化加劇,香港生活經濟壓力大,造成退休年齡延遲,這也是全球所有發達城市的現象, 所以要求高層位置退下來,給機會予基層及中層上去,這只是紙上談兵,實現機會甚為渺茫。

集資概念終會爆煲

在會計界,「求才若渴」我觀察只是暫時性,雖然德勤在較早前預測香港上半年IPO集資回升至全港排名第二,但香港經濟實在太單一化也是老問題,歷屆政府似乎仍未有實質解決方案。希臘債務危機隨時引發全球經濟下滑的骨牌效應,加上本地政治不穩,政府施政無力,筆者個人展望,這數年經濟應不見有任何正面因素,會計行業是後勤為主,我對行業的未來並沒有樂觀的憧憬。

猶記得當年科網股爆破,沙士來臨,筆者有幸之前留在原本崗位,最後安然度過。IPO 或各式各樣的集資概念,其實有如用信用卡透支一樣,總有一天會「爆煲」。如果求職者滿意現時工作環境,有適度發揮的機會,除非新工作有更大發展空間或滿足感,否則我們要考慮是否真的為少許薪酬加幅而跳槽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