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0, 2013

「有容乃大」是精神勝利法? (作者: Ring W.L. HO)

一直以來,會計界都可說是風平浪靜的一個專業團體;至少,我們不像法律界曾經出了法律超人那麼全城轟動;也沒有像醫學界應否輸入外勞醫生的社會爭議。然而,世界在變的同時,會計界也似乎有些轉變。



近幾年,會計界雖算不上是驚濤駭浪,但肯定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公司條例》修改而引起社會對會計師責任的關注;繼而又有公會加會費問題而帶出的內部管治問題;再繼而就公會在國內大力推廣其專業考試而帶出的行業問題;彷彿,行內行外都突然關注會計界的管理與發展。



真理愈辯愈明



公會的內部會議或年會都出現激辯場面,公會管理層像是腹背受敵;那坊間呢?在討論區內,更看到很多不同的聲音,年輕一群面對就業的困難,界內同業對行業前景的擔憂,甚至於對公會內部管理的懷疑,就着不同的議題,不同的會計領域,在討論區內也有着同樣的激辯。



在討論區「觀看」或「參與」各種討論時,讓筆者有種回到校園的感覺。猶記得在學時,學校常舉辦大大小小的「辯論比賽」,在那個年代,老師只會強調「真理愈辯愈明」,會強調「以理服人」,教導同學如何找出理據支持自己所代表的立場,教導同學如何聆聽對方的論點作出反駁。但今天的香港,面對不同的聲音,面對大大小小的討論時,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會強調「包容」,而這一種「包容」彷彿比理據重要;甚至於,最近在討論區內也見到強調「有容乃大」的宗旨。



對於「有容乃大」這四字,筆者中文根基不夠扎實,為了更了解這四字的含意,故在網上找找資料。「有容乃大」這四字出於「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而這八個字是出自林則徐題於蘇軾的一副自勉聯,意思是說大海可以容納千百條河流,因為它這樣廣闊的胸懷所以是世間最偉大的,也是要教育人們要心胸寬廣才能變得偉大。



至於「有容乃大」源自春秋時期著作《尚書.君陳》:「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解作「必須有忍性,事情才辦成;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按這說法,筆者認為當我們說「容和德」,那是否更應該考慮與德有關連的「道」呢?



老子說,「無德是因為無道」,「道」應該理解成自然規律或者法則。如果這麼說,那是否意味着我們討論事情,要「容」以達到「德」但不應忘了「道」?



討論為證明寬容?



在一個思想獨立、言論自由的地方,同一件事情,出現不同的意見看法,繼而引出討論,這實乃正常。



站在不同的位置,持有不同的看法,當然也是無可厚非。然而,討論本應以理服人,按法理以數據又或不同的理論學說表達出所持觀點去支持自己的立場,對對方的論調提出質疑;何以,發展到今天,我們忽然強調「以德服人」?難道單有氣量包容,就可以在討論當中找出最佳方案?又或我們真的為了顯示氣度,於討論過激的時候,我們就選擇放棄堅持自己立場,再以一句「有容乃大」結束討論,然後把問題擱置,更糟情況,甚或當問題並不存在?



筆者不是反對在討論時要有「容人之量」,要接納不同的意見,但問題是,如果我們討論時只則重考慮「德行」,討論事情是盲目地以追求最高的德行為考慮因素,那我們是希望透過討論找出不同的意見找出更好的答案,還是透過討論去自己的寬大包容?



五千年的中國文化,當中強調了個人德行,而隨着時代的進步,社會也一步一步由「人治」轉成更強調「法治」。筆者相信,在一個法治的社會,我們應強調「理」。包容量度應是個人應有的修養,但不是討論事情的論調。如果當討論出現激烈場面,甚或有一方出於進退失據時,那就以「有容乃大」作為結語,這種做法是否回到魯迅所說的阿Q──「如他被別人打了,他便想,這是兒子打老子。」這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



hkyaa.blogs.pot.com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