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24, 2013

工會的二三事 (作者: Webster)

筆者曾經以「工會」為名撰文,帶出會計業界的辛酸情況。欣見於拙作見報數日後,有另一位作者於《信報》以此為題行文,作進一步的探討,並且在網絡上廣為傳開,令筆者悲喜交集。


喜的當然是劣文令人引發興趣及掀起不同層面的討論,惟悲的卻是因筆者詞窮文拙,以致令部分朋友誤解。


就卓文兄借筆者劣作「香港會計師『工會』」而撰文的「會計工會」,翻查筆者的原文中,並無刻意將「公會」或「工會」作地位上的比較,亦無直接或間接地作出褒貶之意,更遑論作矮化任何一方之舉。相反,筆者認為「工會」當中的工作人員,其專業知識着實不在少數,而且從業員的貢獻,亦非只單靠出賣勞力所得。


工會並非降級產品


是故,筆者充其量只是以其名稱上的分別,作出職能上的分析,並輔以事實作為支持。若因此得出將公會變成工會是為「降級」的結論,實非文章的原意,而且筆者亦不認同。
以「工會」爭取權益云云,純屬筆者天馬行空式的想法,惟筆者自覺尚未算是卓文兄文中所指的「不知民間疾苦的新一代」,其原因闡釋如下。


先說筆者始於1990年代初期入行,至今待在會計業界也有二十個寒暑,雖不算得是會計業界的名流,恐怕亦不能歸類為「不知民間疾苦的新一代」會計師。


打從初入行的新鮮人,至今時今日略有小成,自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討口飯吃。筆者眼看到的是各大小會計師行,因推陳出新的監管條例、與時並進的會計準則及白熱爭競的業界同行,在在感受到各會計從業員長工時的問題,雖未致惡化卻亦未見改善。究其原因,或許是會計真有其滙報的時間局限性,以及各會計師行所追逐利潤增長所致。


處身於會計洪流的中游位置,筆者見到的是前浪(會計界的前輩們)昔日所享有的優越地位,以及後浪(年輕會計師)今日的所面對的惡劣環境及各樣競爭。筆者愚見,如按卓文兄的意見,將選票投給支持標準工時的政黨,並非解決問題的根本,反倒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是因標準工時乃停留在工業時代思維的產物,亦即將工作量化的基本概念。


中國人有一句老話:「殺頭的事有人做,賠本生意無人問。」連殺頭的這麼一件大事,只要肯出錢,都會有殺手代勞;但當遇到賠本生意時,人們卻避之則吉。可見賠本生意是如何令人厭惡。


就標準工時及現已生效的最低工資而言,以及其漣漪效應影響,從營運的角度看,不就是增加成本及減低利潤的關鍵所在?作為會計師,當成本增加而引致公司的利潤減少(或出現虧損)時,應該怎辨?不外乎是開源及節流!面對非業界以本傷人的競爭者,開源似乎並非人人適用;那節流時受壓的又是誰?答案是不言而喻了吧!


故此,筆者覺得,與其立法對各行業作出各樣限制,倒不如回歸根本,從雙方的利益着眼作教育還好。以筆者的事務所為例,奉行的是有償加班,因為筆者認為員工乃公司的重要資產,有付出自然應該得到應有的回報;再者,若單純以金錢量化雙方的關係,並不持久。是故除卻應得的報酬外,融洽的工作環境、適當的晉級階梯及合理的知識增益,亦是不可或缺。


另外,國內市場發展潛力優厚,會員應該北望神州,筆者絕對認同。反過來說,亦即表示香港的業界潛力匱乏。然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年前筆者就曾撰文「尋找會計師的螢火蟲」,當中提到北上發展或令年輕男女感情易受考驗,聚少離多引致悲劇。


歷史巨輪不斷重演


而筆者自身處境亦可引以作例:由於人口老化的問題,上下四代均須筆者着手處理安排,難有多餘空間及時間「搭順風快車」,是不能也、非不為也。那末筆者又是否需要申請低級政府工,以獲取「一份定時工作」?


架建工會,回應各大小從業員的訴求,只是出於問題徵結難以解決的其中一法。歷史巨輪不斷重演,筆者寄望,會計界可別翻版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就好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