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13, 2011

誰殺死了會計師? (作者: Bittermelon)





早前有一位年輕會計師,因自己開設的事務所生意不理想,在壓力下一時看不開而輕生。聞悉這宗新聞後,有個問題不停地纏繞着我:究竟是誰殺死了會計師?抵受不住壓力,思想走入了死胡同,這位同工固然要負上最大的責任。然而,香港的營商環境對於中小企來說愈來愈差的事實,縱然說不上是元兇,幫兇之名卻怎也逃不了。




大家可能認為,近期的經濟和就業數據均顯示,香港整體經濟欣欣向榮,失業率又維持在低水平,為什麼筆者說營商環境愈來愈差呢?沒錯,香港近期的經濟是相當不錯,在外來資金的帶動下,零售、地產、金融、旅遊等一片好景。可是,最終能受惠的都只是那些與地產和金融有關的大財團和大企業,普通的中小企要分一杯羹談可容易。




中小型行經營艱難




香港商舖和寫字樓的租金冠絕全球,物價高企,通脹飛升,加上剛推出的最低工資法例,對很多苟延殘存的中小企來說已經是百上加斤。再加上未來息口有機會攀升,這將成為她們的催命符。中小企經營日見艱難,對賴以為生的中小型會計師行來說,情況當然也好不到那裡去。




近年來寫字樓租金和審計員的工資不斷上升,中小型會計師行的成本其實已經很重。加上以中小企為主的客戶在經營上也不容易,希望藉加一點點審計費去幫補一下沉重的開支,這個想法可說是死路一條。除了客戶自身也未必能負擔得起審計費的加幅外,同行的低價競爭也令會計師行不敢加價。筆者就曾經聽說過,有同行以三千元的「超荀價」作招徠,為客戶做年度審計。





另外,審計標準和相關的要求愈來愈嚴格,也令會計師行的成本大增。就以剛生效不久的《香港審計準則第六百號》(HKSA 600)的最新修訂版為例,如果客戶擁有子公司的話,核數師就必須完成一系列繁瑣的審核程式和填寫臃長的工作底稿。在一個由會計師公會所舉辦關於上述準則的工作坊上,主講者就開玩笑地問參與者,是否要考慮「炒掉」那些擁有子公司的客戶,以省卻符合新標準所帶來的麻煩。




年輕會計師不願執業




受惠於經濟好景,香港各大財團和大機構都賺個滿堂紅,大型會計師行的生意也自然滔滔不絕。為了應付業務的需求,近期大行都紛紛以高薪招聘新人和挽留現有的員工。付不起高薪的中小型會計師行,就不得不面對人手長期短絀的問題。




有些會計師行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一下,唯有招請多幾位資歷較淺甚至沒有經驗的審計員回來,讓他們負責一些簡單的審計程式和文書工作,自己則親身上陣,每周七天,每天十幾小時做過不停。




中小型會計師前途似「咁」,這就正好解釋為何在這近十年期間,會計師人數以倍數上升,但執業會計師人數的升幅卻很少。翻查公會2000年和2010年的年報,獲得香港專業會計師資格的人數由十年前只有一萬七千多人,大幅上升至現時的三萬多人,升幅高達七成二。相反,執業會計師人數十年前約有二千九百人,十年後的今天也只有約三千七百人,升幅不到三成。換句話說,十年間約有一萬三千人成為會計師,但當中卻只有八百人申請成為執業會計師。




現今營商環境有利大企業卻不利小企業,大氣候如此,其實公會以至業界能做的不多。在可見的將來,不難看到大型會計師行會日益壯大,而中小型會計師行則會日漸式微,最後要靠併購才能繼續生存。




和其他行業一樣命運,在沒有選擇情況下,愈來愈多會計師不得不為大企業和大財團打工,有能力自立門戶的將變成鳳毛麟角。在社會角度,這是浪費和錯配,花了那麼多資源去訓練和培育會計師,但最後大部分人卻無可選擇地只能為大企業打工,任由大財團支配我們的經濟,這是我們樂見的嗎?




hkyaa.blogspot.com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