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5, 2010
人生就似朱古力 (作者: 沈繼緣)
電影《阿甘正傳》中有一句對白:「人生就像一盒朱古力,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你將拿到什麼。」(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一場金融海嘯,把我原來的事業規劃沖散。連Debit、Credit都不知是什麼的我,卻機緣巧合,一頭栽進賬簿堆中。
會計界的四大遠近馳名。代工生產富士康,審計核數有四大。這比喻雖不全對,卻又不遠。工時超長,閒話家常。通宵達旦,司空見慣。同期新人,不乏工作數月便即求去。
在這些數字工廠中,數字工人每日都不分晝夜在流水線上努力工作。他們中間流傳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病毒,名為「負面思想」。這種病毒會蠶食個人的上進心,影響個人的理性判斷,還會不斷自我複製,感染更多的人。
負面思想要拋棄
為什麼會計人尤其是新一代的思想特別負面?愚試圖分析。首先,望文生義,會計師,會「計」之師也。選修會計的,多少都是為未來打「算」。人家說,「發三師」,會計師有份。為了名成利就,出人頭地,或做個穩定的中產,或中四選科時道聽途說讀商科才有前途,精於計算的香港仔女都目標一致奔向這康莊大道。君不見現在高等學府的商科會計課程多得如雨後春筍?
其必然結果就是供過於求。競爭激烈,待遇受壓。面對祖國經濟崛起的大格局,國內精英的強勢競爭,本地土產的年青會計師更是忐忑不安。總之,前景看淡。發現付出努力得不到預期的成果,發現眼前的現實跟上一代描繪的美麗圖畫相差甚遠,怎麼會不灰心,怎麼會不失望?
面對動盪不安的宏觀環境,年青會計師實宜認真思考問題的原點:為何要當會計師?究竟我們是為了別人的期望而營營役役,還是我們心中有些理想,有些願望,有些遠大的目標,值得我們今天為其努力奮鬥?
林少陽先生說得好:「投資是為了未來,而財富只是活出真我的手段,我們要重視的,還有很多。」對我們八十後剛開始事業的年青會計師來說,他後一句話更顯得迫切、適用:「活在當下要活的快活,是有條件的。」對於非富二代的我們,要達到自我實現、活出真我,更必先打好自己的物質基礎層。
現今香港,職業選擇匱乏。會計師是其中一個比較快捷讓年青人打好物質基礎的專業。年青會計師抱怨的原因,愚以為多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飯總是隔壁的香。香港人更一向有自我中心的傾向,就如雞毛蒜皮事都喜冠以「國際」稱號。其實,比較的煩惱正是源於自我中心。如果我們看事物不是只緊抱着當下這一點,而是從歷史的縱度,地理的橫度拉闊我們的視點,我們便會有新的認知,新的體會。退後一步,海闊天空。香港人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在變幻才是永恒的二十一世紀,我們無法知道明天會有什麼行業當紅,又有什麼行業消失。我們能做的就是提升自身的能力以適應萬變的環境。會計專業培養慎密的頭腦及態度,在風險重新被審視的年代,更顯重要。會計是商業的語言,從街頭雜貨店到跨國金融機構,會計都是支持整盤生意的磐石。對於從事審計的年青會計師,審計工作更提供大量增廣識見的便利機會。今天審計的客戶愈來愈多來自國內。到不同地方出差,我們能接觸不同的風俗人情。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純樸重情的西南文化,恢宏氣度的北京,新潮活潑的上海。在中港融合的大趨勢下,年青會計師更應抓緊機遇,以大陸為發展事業的舞台。
會計專業是商業語言
儘管此途困難重重,我卻深信變幻莫測的大環境,正是孕育新機遇、創造新事物所需的歷史背景。春秋年代,諸侯逐鹿中原,戰爭連年。卻正是這時代,孕育出百家爭鳴的局面。古代國人尚能敢於為實踐抱負四出遊歷,為何在生存環境比古代好千百倍的今天,我們卻畏怯而畫地自限?甘心於坐困愁城?
正如 Malcolm Gladwell 在 Outliers 強調的「一萬小時法則」,要獲得成就,需要專注與堅持。在股票市場進進出出,得益最多的是股票經紀。在人生的旅途上三心兩意,浪費時間最多的是自己。正確的方向源自認識自己,堅持的能耐建基於心中的信念。而克服從迷惘摸索、找到自己這一過程的焦慮不安,正是我們初見世面的要修練的工夫。毫不諱言,會計是門辛苦的行業。但「苦樂全在主觀的心」,我們既然不能改變遊戲規則,何妨且視之為一段人生的歷練?
如果人生是一本小說,曲折離奇的情節才引人入勝,喜中有悲的故事才令人深刻。即使付出努力後沒有得到世俗眼中的成果,對自己來說都是一段存在的、獨特的經歷。眼前的那盒朱古力,究竟下一顆是什麼味道?也許這樣的人生才過癮!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2 comments:
寫得好好,共勉之
^_^
Could not agree more!!!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