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9, 2008

也談公共財政 及早投資未來 (作者: 莫冠業)

(原載於信報〈年青有計〉專欄)


公共理財從來都是在有限資源上作出權衡,要在各階層資源分配、現在消費和投資未來取得平衡。

難準確預測  

本周三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一如估計,由於政府本年度盈餘達到1156億元的空前紀錄,提出了多項減稅退稅和寬免計劃。市民即時焦點放在「派糖」措施,在所難免。  

撇開不談「藏富於民」的項目,預算案整體上已對香港中短期發展的資源分配作出了方向性的抉擇。政府提出要有社會承擔、可持續性和務實的態度的公共理財信念,在這個框架下,香港的長遠財務和經濟發展政策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  

政府可以較準確地預計支出,但收入的變數卻可以很大。  

從中期財政預測來看,除了預計來年出現75億元綜合赤字,往後四年每年均有約500億至700億元的綜合盈餘。  

然而,政府在過去三個財政年度,財政盈餘分別被低估約245億、495億和900億元。假設政府過去沒有過度保守地預計收入,結論是我們難以準確預計經濟的增長或放緩,因而帶來的收益。  

處理公共財政,財政儲備的合理水平,成為一個重要數字。過於保守就可能失去未來發展的機會。從經濟理論看,若希望未來有較高的生產性經濟,便必須加強現在的投資(包括私人和政府),這是為未來開源的最佳方法。

派糖非主題  

香港將面對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據曾俊華司長表示,社會現在每十二個就業人士支持兩位老人家,到二十五年後變成五位。醫療融資及生果金等問題如何解決?對策的大方向,是把握預計未來五年有5000億到7000億元財政儲備的優勢,及早解決這些結構性的問題,大大投資在人才和醫療上應是主調。

  至於來年的「派糖」措施過鬆與否,應不是主題。要刺激經濟,增加消費者的購買力,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是一個合理的嘗試。  當然,在經濟學中的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是否靈驗,過兩、三年應可知道。我們期待的是在未來數年政府如何實踐「承擔、持續、務實」的信念,以達致解決結構性的問題。

學歷重要嗎?

  轉個話題,近日因招聘廣播處長的風波而引伸了一個副題,學歷重要嗎?對會計行業而言,是否需要有會計師資格,才可以進身管理層的行列呢?

  在數年前,英國有一個調查結果指出,有超過25%受訪的財務董事們認為,專業資格對於他們的日常工作並沒有幫助。有些更認為當年修讀的O-level會計科目,已足夠應付後來工作上的技術問題,工作經驗才是個人最重要的資產。  事實上,現在不同行業的高層也有不少是沒有學位或專業資格,由「紅褲子」出身。有很多律師、會計師行的「師爺」位居要津,他們甚至可能是真正的老闆。

  投資界中,很多表現出色的高層也沒有CFA資格。然而,時代改變,相信這批沒有高學歷銜頭的高層,現在當聘請新員工,也傾向學歷較高、具專業資格的。大家多會認同有學歷(接受正規教育)不一定代表工作能力佳,但在今天的社會,沒有學歷差不多等同沒有機會在很多的行業上立足。

  就上述的調查結果作參考,值得關注的,是香港現在各種各樣的專業資格課程,在講求專業程度標準化的同時,是否能真正幫助培育出高質素的專業人員。又是這句,應與時並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