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0, 2012

向回購領匯說不 (作者: Bittermelon)


若果一只玻璃杯打碎了,大概你會買一只新的來代替,對吧?假若有人和你說,他要用萬能膠把它黏合還原,你會怎麼想?


新任特首梁振英先生早前曾說過,上任後會研究回購領匯(823)是否可行,當時筆者心想,只是研究又不是真正落實,不用杞人憂天。及至最近不斷有政客甚至立法會議員支持回購,筆者就愈來愈擔心,因為現實中竟然有人肯不惜工本,企圖把已散落一地的玻璃碎片逐一黏合企圖去將水杯還原,況且這些「工本」是港人的血汗錢,他們豈不是慷他人之慨?


埋單計數倒貼400億


首先,要回購領匯就需要資金。筆者就和當年支持領滙上市的人算一算「賬」。領匯於05年上市時市值約267億。好了,現在後悔了,按領匯本周四收市價每股32.8元計算,領匯的現有市值大約是744億。將此數與當年的267億相減,一來一回就是477億,即是政府需要倒貼近四百幾億公帑去回購。744億這估值不能說不高,但只能怪自己當初教兒不善,要送給老外調教,現在兒子學成歸來卻說學費過高,道理是說不過去的。


按領匯披露的資料,目前領匯的主要持有人是機構投資者,假設他們自05年上市時一直持有領匯至今,他們的投資回報足足179%,是回購的最大得益者,公帑就此「白白」給他們賺了。況且,假若市場得悉政府真的回購的話,必定有炒家把股價抬高而令市值大升,若到時升至千億,還回購不回購?


有說「貴買貴賣」,只要買回來的領匯是物有所值也不是問題。可是,目前領匯的市盈率7.7倍,而市值是基於市場期望領匯將來會有更高的盈利;但回購的目的是讓領匯不加價,將來的盈利必受影響。即是說,用744億買回來的領匯必會即時貶值。用生猛海鮮價買一條快死的魚,誰都知道不化算吧?


領匯加租要回購,港鐵(066)經常加價莫非又要回購?那麼東、西兩隧又如何?還有中電(002)、電能(006)、煤氣(003)、電盈(008)等的公用服務呢?一旦加價就要回購?雖則香港的財政儲備有6000億,我們能回購多少次?當然,倘若當年有份支持上市的政客肯承擔這一筆賬,筆者相信不單獲得市民掌聲,更能在9月的立法會選舉中贏盡議席,他們不妨考慮一下。


公眾批評領匯不應瘋狂加租,我認為是找錯對象罵錯人了。上市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爭取股東的利益最大化。站在公眾立場,當然可以批評領匯在巨額盈利下還加租,是妄顧社會責任和不合理。但何謂「合理回報」呢?市民可能認為5%叫合理,但站在股東的角度,他們可能嫌50%也嫌太少呢!所以,問題不是領匯應不應瘋狂加租,而是領匯根本不應該上市。與其批評領匯,倒不如批評那些被利益沖昏頭腦而去支持上市的人吧!


回購之外的選擇


這個世界有很多東西是不能「還原」的,就像碎了的玻璃杯,即使用萬能膠黏合好,也不能回復原來的晶瑩剔透。所以,回購並不是好辦法。現在可以做的,就是好好利用現有和將來新建的公屋商場去引入競爭。就算不成功,至少也能向小商戶提供一個較廉宜的選擇,何樂而不為?再者,既然我們可以有「居者有其屋」及「租者置其屋」等的計劃,為何也不嘗試推行「租者有其舖」呢?


動用公帑去扶持小企業小商販去經營,總好過讓投資者「白賺」了吧?況且多些小商舖,就能讓巿民得到連鎖店以外的選擇。


有人質疑政府不應補貼經濟活動,但我們的競爭對手新加坡近年就推出「中小企業現金補貼」計劃,每年向合資格的小企業發放一次性的現金津貼,幫助他們應付不斷上漲的經營成本。為什麼人家可以,我們就不能呢?


有學者提議政府可以回購一部分領匯的股權,從而用大股東的身份去影響領匯的運作。這個方法似乎比全數回購好。可是,領匯始終是上市機構,管理層同時也要向小股東負責,假若領匯因政治因素而影響盈利,對小股東並不公平;公眾也不願見翻版港鐵可加可減票價機制的鬧劇吧!


有立法會議員說回購領匯相當於要政府認錯,但知錯能改總比死不悔改值得尊重。筆者深表贊同,而且覺得此話不單適用於政府,也適用於當日支持領匯上市、但現在反過來說要回購的人,不過是認錯的方法笨拙而已。筆者謹此公開呼籲支持回購的人在這問題上多聽意見,不要盲目支持,重蹈當年錯誤支持領匯上市的覆轍。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