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4, 2013

等待燃燒的火焰 (作者: Ring W. L. HO)


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們那麼執迷於「輸在起跑線上」?筆者第一次聽這句話的時候,大家所說的「起跑線」,可能只是小學一年級,結果父母就得在小一入學試前努力獲取各式各樣的證書獎狀;到最近幾年,「起跑線」又由小一入學提前到幼兒班,要找到好的幼稚園,父母就得在孩子三歲前努力,找尋有名的學前班、Play Group
 
孩子入讀幼稚園前,除了有基本的說話能力,更要求孩子要會英文,會國語;如此下去,我們是否應該把「起跑線」推展到父母的精子和卵子?

雖然筆者沒兒沒女,但也明白「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的愛子之心。但不想孩子「輸」,就得成為「直升機家長」?

 勿否定孩子潛在能力

孩子從娘胎來到這個世界,放聲一哭,就標誌着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得靠自己呼吸;接着,孩子要靠自己喝奶吸收營養;繼而靠自己的五官四肢去感受世界。對於這一切,父母都明白這些都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能力,孩子有能力,可以靠自己。

可是,當孩子日漸長大,很多父母反而否定了孩子的能力,事事「貼身照顧」。
 
每天早上的上學時間,你可以看到孩子「被抱着」送到校門,兩三歲的孩子了,為什麼不是自行走到學校?在外吃飯,常看到五六歲的孩子,吃飯時,不是飯來張口的被餵食,就是要別人先把食物剪成小片小片的。

大一些,小學生了,父母為他們擦汗添衣;再大一些,高考生了,專車或專人接送到考場外,管接管送;經年累月被無微不至的照顧,高考成績卓越,終於進入理想的大學,那如何?

到了大學,再由父母陪同到大學看時間表、代選科,代填報名表,代決定參加什麼迎新日……

投身社會工作了,要獨立了吧?如果你有這種想法,相信也太樂觀和落伍。這群幸福新一代,參加面試,父母會送到應徵的企業門外;填表格時,自己的住址不會填,因為一直是父母代勞;面試時被問「對未來有什麼計劃」,回應不知道,因為一直是父母安排;被取錄了,是否接受,又得回家找父母決定;正式入職了,面對工作上的問題,不會發問,因為一直是父母代處理代解決;工作上遇到挫折,被罵被批評,感到受不了,因為從來都是「溫室小花」……父母的體貼入微,是疼愛,還是溺愛?

吃飯穿衣成必修科?
 
這些年,我們會笑罵「高分低能」,不就是說那些畢業生成績優異但卻辦事能力低嗎?

你可以想像到一個大男孩,出來工作了,跟同事吃飯,看着餐牌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因從來都是媽媽安排吃什麼;同事聚餐,不發一言,據說學生時代,出外吃飯就是看書做題,不太跟人聊天。

更甚者,公司有急件,要代為送出,拿着地址,呆若木雞,因為不知道應該如何坐車才能去到目的地;更聽說,年到30的大男生,出差要父母送到機場,安排登記等等,證件還是由父母保管着。

最近和國內一位同事討論年青一代的工作能力,她很感慨地說,為什麼這一輩的年青人「綜合能力」那麼差?筆者覺得她說的「綜合能力」就像高考的「通識科」,通識教育列為必修科之一,為的就是希望學生能學習不同類型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但偏偏,學生重視的是考試成績,而非能力。長此下去,真恐怕我們除了高考要有「通識科」,也許,小學生要有「吃飯科」及「穿衣科」;初中生要有「選擇科」;高中生要有「坐車科」……各種生活技能都要透過成為學科後,以考試形式迫使家長和孩子認真看待。假若真的那樣,學習還有樂趣嗎?

孩子不是扯線公仔

今屆文憑試的中文考卷,其中有一道題目引用了一句話:「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焰。」孩子應該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能力,有自己的想法,不是我們的扯線公仔,不應只懂走我們為他們安排的路。

當然,在父母眼中,孩子是永遠的孩子;為孩子操心是出於一種本能。但隨着孩子的成長,父母們,你們可否給孩子們空間,讓他們自己思考和解難?就像孩子學走路一樣,讓他們跌跌吧,他們跌倒後,總會再站起來。作為父母,能學會放手,在旁給予支持和指引,也許,你會發現你的孩子比你想像中更能幹。當你看到他們靠自己去體會人生,在生命中發光發熱,你定會引以為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