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12, 2012

會計人的摩登時代 (作者: 沈嘉程)


若你問我其中一部印象最深刻的電影,我會答《摩登時代》。差利卓別靈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 正值大蕭條的時候,自編自導自演拍成這部喜劇。飾演工人的差利因長時間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工作,雙手肌肉出現痙攣,不受控制,並惡搞同事和上司。電影諷 刺當時人們的工作狀態,笑料百出,笑中有淚。

挑戰多多 日趨嚴峻

每年10月,又是四大會計師樓升職加薪的時候。據報道,在目前經濟前景未明,金融機構紛紛裁員的情況下,今年各級加薪的情況確實不錯,表現優秀的同事甚至加薪三至四成!

當然,有人歡喜有人愁。年中不斷聽聞某些大行低調裁員(行內術語為counsel-out)。這也難怪,今年香港新股市場淡靜,首八個月只有37隻新股上市,總集資額只約437億元。再加上不少大型國企到期輪替審計師,原有大客流失,新的卻未補上,對會計師樓確是嚴峻考驗。

香港的審計從業員面對愈來愈多的挑戰。例如,今年7月通過的《公司條例草案》,向核數師引入刑事責任的第399條,核數師「明知」(knowingly)或「罔顧後果地」(recklessly)違反上述規定,便要負上刑事責任。

誠然,愈來愈多半新股業績走樣、民企疑似做假賬,當局採取措施增加投資者信心,捍衞金融中心聲譽,無可厚非。但在缺乏專業責任上限前提下,核數師為求自保, 由watchdog(監察者)變身bloodhound(追捕者),審計成本增加勢所難免。然而,核數師議價能力有多強,大家心裏有數。年輕核數師本已超 時工作,屆時勢必加劇,繼續「有食鐘,無人工」。

另一方面,四大會計師樓在內地的經營也起了重大變化。今年5月7日,國家財政部等部門發出了關於《中外合作會計師事務所本土化轉制方案》的通知,規定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要在規定期限前轉制為「特殊普通合夥企業」。

方案規定,至2017年12月31日,不具備中國註冊會計師執業資格的境外合夥人佔合夥人總數的比例不得超過百分之二十。

換言之,內地四大行本土化有了更明確的時間表。香港出產的會計師要到國內發展將面對更嚴格的要求。無論從(目前的)薪金成本、人際網絡,還是文化語言方面, 國內會計師都有明顯優勢。香港考生應考中國註冊會計師考試的難度及其實用性,本會文友亦曾多番撰文詳述,我亦無需贅言。

香港的年輕會計師,現在仿如面對「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困局。

《經濟學人》早前便探討了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發展情況。當中發現,近年四大的顧問服務收入增長率遠超審計服務收入。以四大行之一的德勤為例,顧問服務收入 增加13.5%,財務諮詢服務類別增加15%。相比之下,審計及稅務服務增長則分別為6.1%及3.9%。德勤全球總裁Barry Salzberg明言,審計市場已經成熟,顧問服務才是未來增長亮點。

力求創新 方為正道

面對經濟氣氛低迷,市場日漸飽和,發展前路茫茫,年輕核數師如何自處?

倫敦商學院教授Lynda Gratton著作The Shift: The Future of Work is Already Here嘗試預測未來工作世界的變化。其中指出,未來的世界將需要能夠結合其他知識、人脈而進行創新的跨領域的專才。隨着世代更替,傳統工作觀重視的賺 錢、消費、滿足,將被取而代之為從工作生活平衡中獲取豐富的經驗。

正如莫冠業先生在《信報》10月2日專欄《經管錦言》〈尋找金融人的藍海〉一文指出,商業組織日益扁平化,未來工作將可能愈來愈多以自由工作者的形式存在。隨着互聯網發展,我們將更容易分享整合各種資源,進行創新。特別在香港,年輕人想突圍而出,不能盲從上一代走過的路。創新求變才是不二法門。

故在未來職場,強而有力且與眾不同的個人品牌將愈來愈舉足輕重。就如產品營銷,要建立獨立注目的個人品牌,首先是清楚自己的特點。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事業,首先是了解自己的需要。要開創未來,關鍵是有勇氣,承擔選擇。

會計乃商業語言。會計師在商業世界中轉換位置,改變角色,應非難事。若然仍想在會計師樓步步高升,更上層樓,儘管晉升本港或國內的合夥人位置愈來愈難,若能迎難而上、爭取表現,機會還是有的。如果真心喜愛自己的專業事業,其實選擇自然在心中。

最後,《摩登時代》開首有此一幕︰ 一大群羊緩緩地走。鏡頭一轉,是一大群人魚貫地行。片首寫着︰Modern Times: A story of industry, of individual enterprise - humanity crusading in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