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9, 2008

審計《米芝蓮》 (作者: 李家輝)

  期待已久的驚世飲食指南《米芝蓮指南——香港及澳門2009》已隆重登場。早在曾特首的施政報告中已提及:「為打造香港成為會展及美食的首選目的地注入新動力,包括借助《米芝蓮指南——香港及澳門》面世,透過香港旅發局進一步提升香港的美酒及美食中心地位,以及吸引更多大型國際會展在香港舉行。」

評審員秘密調查

  似乎特區政府極度隆重期待此指南的來臨,希望藉此能帶旺香港的經濟及旅遊熱點的地位。不過,極度的希望亦帶來極度的失望,《米芝蓮指南》在書局裏仍然堆積如山,更惹來大眾市民、食家及食肆不少的批評,有朋友更說這是「廢書一本」。究竟為何一本驚世飲食指南會落到如斯田地呢?

  首先,我們不應抹殺這指南的存在價值。畢竟,《米芝蓮指南》自1900年在法國首次出版以來,深獲好評,成為世界級美食指南,星級評分一直是信譽和品質的指標,出版更廣泛至歐洲、美洲及亞洲。

  在整個評估的過程中,據說是在細心及高度保密情況下進行。就如我們審計師所突然進行的造訪及監盤,希望能夠從客戶那裏獲取最真實的資料及觀察內控程序是否有效執行。因此,米芝蓮評審員到訪餐廳和酒店時是不會透露身份,以確保受到和其他客人的相同待遇,此舉是值得嘉許的。

指南的權威及基準

  不過,在抽樣評選當中,權威性似乎受到質疑,也不知評審員和編輯是用哪一個重要性水平(materiality)去做抽樣調查?樣本有多少個?是否已達到相應的確信度(assurance)?

  根據指南所稱:「餐廳的挑選完全是基於我們獨立的決定,純以讀者利益為依歸,經評審員和編輯一同討論後才作出決定。」不過,從指南所載的入選食肆中,大部分都不是升斗市民會光顧的高級食肆,純以讀者的利益為依歸的論據受到質疑,似乎重要性水平在量(quantitative)方面是偏高了。

  這裏所述並不代表高級食肆不好,而只是一些較小型而質量好的食肆若不被抽中,抽樣的效果及質素便出現問題,這也是審計中的大忌。舉例說,若你問一個上海人哪裏的小籠包是最好吃,通常他們都會回答是一些隱沒在街角的小店。但這並不代表名店如「南翔饅頭店」或「鼎泰豐」等不好吃,它們也是做得很出色的,不過,除非有上海的朋友帶你去,小店就永遠也不被外國人所知了。所以,在抽樣上,一些量小但質(qualitative)高的也應受到關注。

  其次,便是評審團是否已掌握全港食肆的資料,須知抽樣調查前要確保抽樣範圍的完整性,在指南裏就並沒有提及這方面。除此之外,指南裏有一點錯別字,這就如上市公司在大量印製周年報告前都經過多重檢查,但有時也不知為何仍然有錯漏。另一方面,相片在某一些食肆介紹是欠奉的,影響了整本指南的一致性。

  該指南受到最大的爭議,是十名評審員中,只有兩名是中國人。這惹來食肆及食家批評外國人不懂香港美食。而《米芝蓮》的總裁Jean-Luc Naret亦承認,是用了外國人的角度評審,故此有不同的見解。這便帶來了認受性的問題。

  雖則國際準則是重要,但也因應地區環境來作適度調整,例如財務滙報準則是國際化了,但也因應香港的需要而有一些適合香港的條文。在內地,準則更是中國特色化。

我們的情意結

  再者,來到香港,試問怎能不談香港特色。這情況就如來到中國做生意,若不體貼中國國情而來外國的一套,便必定觸礁。這就如西方傳教士最初來到中華傳教,但漠視中國紀念祖先的傳統一樣,受到很大的阻力,所以文化的問題也是需要我們在待人處事及社交上極表關注。

  筆者作為一名美食家所設的美食會會員,竟發現該美食會所推介的食肆中,只有一間食肆是上榜,其他莫非便不入流!莫非這便是外國人的評審標準!筆者已連續數年參加該美食會,不少推介的食肆及美食也品嘗過,也覺得其美味及質素也不至於被「叮」出指南外。

 不過米芝蓮總裁卻指出,香港人由於太熟悉本地食店,有情意結。記得電視劇《美味情緣》中,當名廚馬友(由吳啟華所飾演)不需要其他同事幫忙,獨力做出他的三款名菜上湯焗龍蝦、煎封黃腳立及糯米焗蟹煲時,食客的評論是很好吃,不過卻缺乏了「人情味」。所以,當評選美食時,除了「色香味」外,是否應加上「情」呢?實在發人深省。


  姑勿論大家對《米芝蓮指南》見解如何,香港作為我們的家,也是值得我們推崇。的確,香港是一個「美食之都」,筆者亦深繫這裏的美食,並不時向遊覽香港的外國及內地朋友推介。



  佳節來臨,希望大家在此逆境中,仍能深情地品嘗香港美食,不要讓香港食肆步入倒閉的結局。亦希望《米芝蓮》在每年修訂和更新裏,能夠考慮到大眾市民的反饋及意見,放多一點「人情味」,那才達到美食中的昇華階段。



  筆者在此謹代表年青會計師協會預祝大家聖誕快樂!新年進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