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9, 2014

會計業「下流化」 (作者: WY Jimmy)

早前有傳媒報道,有居住公屋的會計男在某討論區中,談及自己月入1.8萬難以成家,所以不敢拍拖,這矛頭又一次指向會計行業,以及新一代上流空間不足的問題。其實這問題不單止會計業,香港各行各業也有存在,但何以會計業的怨氣會那麼大呢?主要因為供求情況更懸殊有關。

香港地少人多,彈丸之地卻要養活近800萬人口,未計租金因素,事事須外求,入口貨物因人民幣滙率上升而騰貴,對沖了香港在這十多年來的經濟增長。有次我聽的士司機語重心長道:「香港回歸後根本沒有進步過,不說它退步已是很保守了。」以上中產的收入在二十年來改變不大,此消彼長下,香港開始步入M形經濟體系,中產下流而貧富懸殊加劇,市民在香港的生活壓力百上加斤。

最低工資難助年輕人脫貧

自香港實施最低工資後,表面上令年輕人入職工資提高,但何以仍未能平息他們的怨氣?這其實主要是向上流空間的問題,如上面司機大哥所講,香港件「餅仔」都做不好,老闆哪來利潤可以分給再下一層?

以會計業而論,基層崗位的確不難找。現實卻是,小型會計師行的審計費多年來沒有提高,因市場本身並未提供有利的營商條件及利潤空間。再者,近年的一些新法例也干預了市場經濟,這間接令中小企僱主未能適時調控成本。實施最低工資也令僱員薪酬上升空間非常狹窄,即現時初級文員的入職起薪,跟以前經驗文員甚至助理主管的水平相若,工作數年後,縱使年輕從業員在工作量及能力都提升,但老闆們也只能「睇餸食飯」,工資增長不成比例,令年輕從業員心裏的落差很大。

沙士過後,港府及內地實施了一連串振興香港經濟措施,如自由行及一籃子金融「直通車」安排等,在千禧年中期,也續有大量國內企業到海外及香港上市,為會計業帶來了一番新氣象。大會計行甚至缺少人手,需要向非主修會計本科生招手,因而變成了「會計師工廠」。正如網上都有閒言云:「中環一個招牌跌下來都壓死十個八個會計師廠仔廠妹」。

國家財政部早前發出有關跨境執行審計業務的暫行規定,雖最後經中小型會計師行大聯盟召集人鄭中正發起的「中會聯」及「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等親身北上與有關部門斡旋後,取得一定成果,但事實上可以看到香港會計從業員的需求是非常脆弱的。

內企上市黃金周期已過

在以上因素的此消彼長下,早十年前憧憬入行或入讀會計的年輕人,今日在供求逆轉下,投資的青春與時間都不復返,還要為自己前途憂心忡忡。

較早前本欄的Webster也提及自己的會計師事務所只算「微行」,但市面上大部分都充斥着的都是在「微行」或中小企內當「微會計師」,當中不少都是這班年青一代,他們的特徵是多非大行出身,較好工作發揮機會如IPO等都落不到他們身上。本來他們也沒指望什麼飛黃騰達,自給自足便可,不過面對香港生活指數不斷上升的壓力,每月的收入都不斷在「負增長」,怨聲載道也是自然不過的事。

比方說那位因收入不高,不敢拍拖的會計從業員,表面看月入有1.8萬元,在「微會計師」中已不算最差那一群,但現今香港拿1.8萬元,要面對租金生活費交通費,哪裏敢說儲蓄做首期談結婚?這又是老闆的問題嗎?其實只是香港這個「餅」現在未夠好,很多從業員未能夠分得好的一份吧?

勿因薪低不結識異性

依筆者觀察,這現象不但在香港,其他發達城市如上海、新加坡都等有這個問題。年輕人的落差在於以往對行業寄望過高,經過一番努力後希望能為自己打造一片天空,無奈市場萎縮,心態未能及時自我調節。

上一代會計師多堅信憑着知識改變命運,但今日時移世易,微企的老闆們也只能在風高浪急的市場中逆境求存,遑論年輕從業員們?筆者堅信人生有順境逆境,這正是時機給自己的考驗,切勿因為一時的不如意便放棄信念,前人的成功因素往往是其能堅持「敬業樂業」的精神。在市場的汰弱留強中,當逆境過去,有實力的你應有一展所長的機會。所以,勸勉各位年輕會計從業者,不要因為人工低而不去結識異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