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9, 2014

如何面對裁員 (作者: WY JIMMY)

在香港失業率不斷新低下,此時談論裁員實在大吉利是。上年紀的朋友撫心自問,誰未經歷過裁員?尤其之前的金融風暴、沙士及金融海嘯等低迷期,公司裁員甚至倒閉的新聞天天聞之不絕,老闆按情況炒人實屬商業決定,偏偏很多朋友卻未能釋懷,甚至對日後工作表現有壞影響。

在筆者經歷下,被裁員而心中有「創傷」的同事都具備以下特徵:
1. 自我保護高,怕別人了解自己的工作;
2. 經常加班,不願放假;
3. 對言語很敏感,反應過敏;
4. 做事較主觀,不容易接受別人意見;

單從以上表徵去看,大家都很清晰這樣的工作態度,既不能真正保護自己,更難以為公司貢獻更大的效益,在商業社會上着實難以生存。

傳統招聘標準落伍

二十多年前初出茅廬,有幸到某英資大機構人事部工作。以往主管教我們看求職者履歷,一般都希望他們紀錄穩定為主,即最好是每份工做長一點時間。一年多會轉一次工的,求職者的質素必定不佳,因為他們多數不是工作能力問題被裁,便是容易不滿現狀常常轉工。相信今天也有不少人抱着這個「傳統智慧」。

自金融風暴起踏入千禧年代,我觀察到情況在不斷改變,一個個的裁員潮暴露了這個「傳統智慧」的落伍標準,因為裁員不一定是同事的問題,可能是公司改組,尤其這二十年間出現很多併購活動,所謂的「協同效應」只不過將幾間公司的後勤工作集中在一間公司部門來做,甚至移往工資水平較低的地方,這情況大家聽也聽了十多年。

題外話,香港百物騰貴,港元貶值,工資有時追不上生活費加幅。最明顯例子便是租金、公營服務,甚至快餐店一碟叉雞飯的加幅;相對工資偏低的同事,在生活壓力下,無奈也要想辦法為自己「加人工」,即是跳槽。跳槽是有風險的,到新環境也是要「人夾人緣」,有朋友試過上班半天後,人事部沒有原因地通知他下午不用上班。所以,以上均顯示每個人的「受僱周期」甚至僱傭關係已經改變,再不可能如上一代般融洽互讓,只純屬當時當刻的商業關係,甚至今日公司「負擔不起」而請你離開,明天覺得你有用處,歡迎你回來也不是奇怪的事了。

我當部門主管時也被迫遞交裁員名單,有時決定被裁同事絕不是能力或其他問題,最主要是「預算」的問題。比方說,在公司打算發展時,通常外圍經濟情況都是樂觀,我們為要能在市場上吸引人才加入,面對競爭也需要支付「市場價值」去招聘有能力的同事。但當經濟周期萎縮或面對可能的金融危機,公司人事策略便傾向保守,每個人對價值的衡量便變得非常嚴謹,老闆甚至用很簡單的邏輯去考慮「如有你在,利潤會增加多少」去衡量人的價值,所以後勤部門如會計、人事部門便首當其衝了。

筆者僥幸渡過幾次裁員,雖帶點幸運,但我的心態是當自己是一個顧問工作外判商,公司或老闆便是我的客戶,我會多猜想及揣摩他們心底裏的要求,快一步做好他們想要的東西,令老闆感覺到我們是解決商業困難的顧問,而不是一個朝九晚六、返一至五的普通職員。

另外在休假時間,我建議大家都不要太計較,工作的事上心一點,所以我向老闆承諾的服務是7×24,可能很多朋友會覺得這太辛苦,但的確是老闆聰明,在其他時間及地方也會回饋一些彈性給我。在公司困難時,遲遲也未想到要向我動手,可能也是這個原因救自己一命。

不幸被裁 快除「心魔

筆者也有遭遇過被「勸退」,也有一陣子未能釋懷,但回頭一想,我不會怪老闆無情無義,反而需要自我檢討,以為日後改善及進步,並借這機會了解自己的不足,在日後多加留意,並增強自己在商業社會中的價值。

上文都提及曾被裁員的朋友,心中可能有「心魔」纏繞着,過度自我保護會進化成悲觀的性格,給人印象不合作、與同事合作困難等,這只會令到自己的失敗一再重複。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撇除這個心魔,例如可以與家人、朋友及教會開心見誠拿出來討論,讓他們多了解是什麼一回事,除可以開導自己外,更讓他們指出自己的問題,集思廣益。

其實香港環境不斷變化,就業情況時好時壞,不要讓一時失敗令自己一蹶不振,應遇強愈強,盡快爬起來再戰,這才是我們香港人一直賴以自豪的精神。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