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11, 2013

會計界醫療事故 (作者: Webster)

醫學美容集團的醫療事故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事件初起時,引起了傳媒及大眾的高度關注,原因是當中有人因而死亡。警方介入調查,局長亦要求政府成立包括美容業界代表的委員會,加強規管有關的活動。

在這些的醫療事故中,美容集團與負責治療的醫生,究竟誰應該負上責任,目前仍是未知之數。有說是以營商賺錢為主的美容集團,聘請了經驗不足的醫生處理所致;有說是美容集團對消費者隱瞞療程的風險,強調療程只屬美容保健行為,是刻意誤導消費者。

投訴與刑罰不成比例

然而,不論是那種情況,美容集團雖然聘用醫生負責手術、療程等程序,但是否提供有關儀器的專業培訓,醫生的專業經驗是否足夠處理,以至當出現醫療失誤時的善後工作,都是重要的課題。當然,若任何人為了利潤而妄顧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實在有違道德。

同樣的情況亦出現於會計界。會計或秘書公司以集團形式,招攬新晉的執業會計師簽發審計報告予自己的客戶,已經是行內公開的秘密。「掛羊頭、賣狗肉」的冒牌會計集團充斥市場,質素良莠不齊,往往損失的都是作為消費者的客戶。會計集團通常以極低的價錢爭取客戶群,而當完成「工序」後,便將最終的風險轉嫁至新晉的執業會計師,簽下報告。

其實,《專業會計師條例》亦訂明,如非在香港會計師公會登記的執業會計師,或會計師事務所,若在香港提供核數服務,便屬於違反該條例第42條,可遭刑事檢控。不過,就過去的數據而言,筆者印象中刑事檢控似乎從未出現過。

翻查會計師公會的記錄,2005至2011年合共有90宗的投訴,但2012年5月卻只有7宗個案,而且最後入罪的,多僅被罰款數千元。筆者不諱言,有關的投訴及刑罰,未及實在情況的萬一!若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試試上網輸入「會計公司」或「核數服務」等相類似的字眼,再看看前五頁的搜尋結果,有多少間會計集團(並非會計師事務所),便知筆者所言非虛。

出現此情況,乃因會計師公會對其會員刊登廣告及宣傳有一定限制,然而會計集團卻不受監管,肆意在報章刊登廣告,並於網站和宣傳刊物,標明可以「提供」核數服務,結果是公會變成應管的管不了、不需多管的卻管多了。

早年,筆者見到一個真實的個案:一位客戶將去年度的審計報告交予筆者報價,一看之下,奇怪地發覺數十億元生意額的公司,核數費用一項只顯示3000元!再了解後發現,原來客戶前後繳付了5萬多元的「會計及秘書費用」。

核數水平無法保證

由此可見,會計集團的盈利不少!但當中的所謂核數程序,卻是由會計集團的員工一手包辦。客戶由始至終都不知審計報告由哪位會計師簽發,只知道報告是由「富有專業核數經驗」的會計集團交到客戶手上。

新晉會計師以數千元的代價,簽下須負上法律責任的審計報告,當中審核時有否按照會計師公會所要求的指引,筆者不得而知。但將心比己,將貨就價乃不二之選,質素自然每況愈下。難怪會計師公會對執業會員的要求大幅提高,將門檻升至中小型行難以維生的地步。

當然,就算客戶真的因為「富有專業核數經驗」的會計集團而導致損失,最多只是金錢而已。輕則或會被稅局警告罰款,嚴重點可能因賬目含糊不清,令到公司不能向財務機構融資而倒閉吧了,大不了再開一間新的公司便成。反正不會像美容界的醫療事故般會有人死亡,那想當然政府的司長局長,斷不會大鑼大鼓去處理,而業界代表亦樂得以「自由市場自行調節」去解決。

說業界代表不處理或許有點不公,至少筆者見到前立法會議員,就曾提出過修改《專業會計師條例》的動議,以杜絕冒牌「會計公司」,只是因為拉布關係才未能竟功;而會計師公會內亦有理事及工作組,處理有關Bogus CPA的問題。只是筆者覺得,力度及成效均不彰。

最後補充一句,新一届的會計師公會理事已完成換届,筆者真希望新選出及現有的理事們,能就如上的議題認真處理,為中小型會計師行出一把力。畢竟,中小企業於香港佔絕大多數,而且賬目的認受性,亦或多或少會影響香港作為金融市場的聲譽。如長此下去,別說提升年輕會計師的出路,就連會計師的專業,亦只會淪為市場上的商品交易而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