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3, 2012

預算案能除社會百病? (作者: Webster)



筆者執筆之時,財政預算案剛剛公布。政府亦修訂2011/12年預期盈餘為678億元,估計年結時財政儲備達6621億元,差不多足夠政府22個月使用。



財政年度首九個月通常錄得赤字,政府往往都會走出來解釋,是因為以現金方式入賬,薪俸利得稅等將於來年才收到,所以會有頗大出入云云;然而,大家或許還記得,上年度預算案估算盈餘為39億元(包括經常賬目36億元及非經常賬目的3億元),比已公布九個月的595億元已有很大落差,更遑論尚未入賬的三個月稅收收入!



不同掌門.不同承諾



錢多必引來狂蜂浪蝶。留意近期新聞,各方要求加免稅額、各樣寬免及退稅等,已是必然派糖動作。更進一步,從要求擴建醫院,到爭取15年免費教育;從設立兒童醫療券,到引入租金免稅額,以至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計劃等,形形式式都有。



今年的預算案來得比往年特別早,筆者估計,除了因遷就現屆政府餘下任期外,另一原因可能是減少各政黨對夕陽政府的訴求,尤其是今年為立法會選舉年,各「潛在參與者」務必竭盡所能,做好份工。



不過,須知道無論現屆政府許下多少承諾,立下多少盟誓,隨着「掌門人」的退下,新掌門會否持續早前許下的承諾,完全是未知之數。



筆者作為會計師,當然深知估算時要保守。誠然,財爺上場多年,年年估錯,且差距頗大,其中或隱含政治包裝手法,推出時以收石破天驚之效,但財爺畢竟不是神仙,更不是黃大仙,無法做到有求必應;財政預算亦不是理財天書,大家不必因為財爺估錯數便喊打喊殺,更甚是想盡辦法找出「N無」人士,向政府對質。



權與利.供與求



猶記得讀中學時的EPA (Economic and Public Affairs),其中提到「權利與義務」,有權利就有義務。筆者認為,與其不斷提出要求(爭取權利),倒不如了解問題癥結所在,及如何解決(盡其義務)。



猶記得初學會計時,先讀經濟,第一堂經濟課便教供求定律。以近期「雙非嬰」為例,不少香港父母投訴內地孕婦霸佔了他們的權益,害得港媽早於懷孕五、六周便要四出撲床位待產。雙非嬰數目自「莊豐源案」後至今增加50倍,且陸續有來。需求大(港媽加內地媽)但供應不足(不夠床位及醫護人手),供不應求下,服務質素下降,價格卻上揚了。受苦及氣憤的是港媽,因為稅交了(盡了義務),但資源卻享用不了,社會爭拗便因此而起。



另一例子是大學學位,筆者曾於facebook見過一份1953年小學會考「常識科」試題,其中一題是:「政府為什麼要對人民徵稅?是不是隨意徵收?需經什麼機關通過,才能實行?人民對政府估定的稅項不同意時,有什麼補救方法?」試想現今,別說是小學,就連中學或大學,能夠答到這題目的學生也寥寥可數;連筆者從事近20年會計,亦未敢斷言能夠答得好。



昔日大學生是天子門生,今天大學生是社會準失業生。以往學位有限,大學畢業的都是一等尖子;現在學位多、出路多,僱主選擇更多。供應充足,大學畢業充其量只是一張職場入場券。大家需要的是進修、進修、再進修,MBA兩三個不嫌多,PhD一兩個也不嫌少,為的是申請或保住一份中五學歷已能勝任的工作。青少年或中年上流機會減少,社會和諧便有問題了。



現今長者往往比較長壽,正常隨着年華老去,生產力便相應下降,醫療需求的增加,只苦了現今70、80、90後,以至千禧的新生代,照顧上一兩代之餘又要看顧下一代。又一個供求失衡的例子。



奈何現在的制度只方便短期政客,四、五年的任期內當然是份內事,太遠的就別問了,反正連任與否,有基本不確定因素(fundamental uncertainty),到時再算吧!



獅子山下精神.冀共創傳奇



這些供求失衡的問題,不單是叫口號、派錢,以至推出什麼保障運動便能解決。得罪講一句,筆者不覺得任何一份預算案,或任何一位財爺可以完全解決上述類似的問題,這些事情都需要香港人共同承擔。財政預算案只不過提供了一個平台,將財富適度轉移,以解決部分社會問題。



筆者盼望的是上世紀的獅子山下精神鳳凰重現,同舟共濟,再創另一個傳奇。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