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9, 2011

通脹狂想曲 (作者: 深崇)

本港通脹日益嚴重,相信大家都已感受到它的威力。已是老闆級的,還可以向客戶增加收費去抵消通脹的影響;但仍是打工仔的,就只好等一年一度的加薪了,真的是完全處於被動。



廿多年前筆者初出社會工作,在一間中小型會計師行當初級核數員,人工4000元,三個月後試用期滿加400元。有十個百分點加幅看上去很不錯,但當年做一間已停止了活動沒有交易的公司的核數報告收費也要4000元,即相等於我的月薪。還有不成文規定,核數費每年加幅最少10%,除非老闆另加說明(通常多於10%了)。



當年通脹像現在的厲害,但人工加幅也可以追得上,十個百分點是走不了,跟現在大不同。現在一名初級核數員的人工大約由八九千至萬二三不等,中小行更低,見過7000元的也有。其實比十多年前也差不多,即是這十多年減減加加最後還原基本步,無加過。但現在生活迫人,衣食住行也加了不少,算你初畢業和家人一起住不用交租,但食和行也花費不少;再加上進修交學費考試費,八九千的收入都幾難脫「貧」。



某次跟一位舊同事吃飯,他在一家約有三十人的中小行做了十多年,問他生意如何,他只說很難做,收費不能加。就算有得加只有幾個百分點;加上客戶找數時又拿折扣,使利潤低無可低。



中小行客戶一般是中小企,做貿易或收租投資的居多,核數費一般都很低,如果不做特別行業的客戶,都很難有高收費。我問他在所有客戶當中最高的收費是多少,我得到一個嚇了一跳的答案,就只有5萬!



算算最高成本的人工及租金,這幾年租金真的加了不少,搬到哪裏都一樣貴,中小行為了生存,就只好加少些人工去維持,反正每年畢業生都大量供應,人求事,按市場的供應及需求,低點人工也能請到人。這就解釋了為何中小行的人工偏低。



香港的PCAOB



至於大行呢?筆者投資於某二三線上市公司多年,每年都收到年報,這五年間該公司的核數費增幅超過三倍,但回看自身的客戶,這五年有30%增幅已不錯了,這就是大行跟中小行的分別。



大行收費高能投放更多資源於公司內,而且可以以高薪聘請及挽留人才。但中小行很難做到,若公會用同一標準於執業審查,對於中小行是否有些不公平?忽發奇想,其實香港也有財務滙報局(財滙局),為什麼不能像美國的PCAOB一樣,所有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交給它作執業審查,而其他私人公司的則交由公會審查(按:美國的私人公司是不用做審計)?



這幾年有頗多上市公司出事,我想這樣做會加大投資者的信心及鞏固本港金融中心地位。我認識一位行家有做美國上市客戶,每隔一兩年PCAOB就會找上門做審查,他們對此沒有所謂,因這些客戶收費高,做審查的行政成本已包括在內。我認為這機制不錯,一方面對香港百利而無一害;另一方面,公會可大大簡化目前的龐大行政架構,說不定能減少我們的年費呢!



目前財滙局的儲備金和日常經費四分一是由公會出資。在財滙局成立時,公會就支付了500萬元作為儲備金,以2010年的經費為例,公會就承擔了400萬元。其實是否應以用者自付的原則,由其核數師承擔?



畢竟公會的資金主要由會費得來,即是說我們每名會員正在承擔財滙局的運作經費呀!其實可以跟美國一樣,要做上市公司的核數師,先要到財滙局註冊,每年交年費作日常經費,那就不用三萬會員分擔這小眾玩意。



跟據財滙局的網頁,由2007年7月16日起開始運作至今只展開調查過十二宗個案,完成的有四宗,查訊的有七宗及完成的有四宗。香港上市公司數量以千計,可以看到我們根本沒有善用財滙局的功能。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紐約做到的香港也能,不要害怕什麽行外人查行內人,我相信最後做審查的都是「行內人」,有改變才有進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