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10, 2010

Opinion Shopping:先意見後聘書 (作者: 沈繼思)

上幾星期提到核數費用與審計質素優劣的問題,引起多方面的關注。當大家還熱切地討論是否應制定最低消費以確保質素的時候,不妨趁機研究一下,費用高昂的審計,又是不是完全沒有危機。



作為消費者,當然都是希望能夠用愈少的價錢,得到同樣的服務。但在甚麼情況下,消費者明知買貴了仍然是甘心情願?其中一項便是名牌。



名牌是否一定會提供優質的材料與服務,這要由用家自己去定奪。但用名牌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用給別人看。



各大小上市或具規模的私人公司,大都傾向選擇較為人熟悉的品牌作為核數師,一方面名牌會計師行有足夠的人力資源為大集團提供服務;另一方面投資者又或債權人對公司的數據較為緊張,由名牌會計師行經手審核的賬目,投資者與公眾自然對公司的資產與業績信心大增。



多屬不尋常會計事項



但有些時侯,客戶願意付出較高的費用,可能別有原因。客戶與現任的核數師,在一些重大議題上未能達成共識,客戶轉移往其他核數同業尋求專業意見,最後哪一間會計師行能提供客戶要求的答案,便轉投哪一間會計師行。在核數的詞彙裏,這一個過程,叫「Opinion Shopping」。



客戶需要詢問其他核數師意見的,大多是不尋常的交易或會計事項,重點是這些都是重大的,不單數額大,亦可能牽涉到年報披露的敏感內容,不同的詮釋,足以影響整份財務報表的公正性。




現任核數師對客戶了解深入,容易分辨出客戶踏鋼線的理論,大多先傾向與客戶商討可行方案。




但對客戶來說,總不能讓核數師破壞自己的算盤,如是者,其他人的意見便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免費收集其他專業詮釋;另一方面,亦可給現任核數師一點壓力。更甚的,商界上一些具經驗的會計師,會在釐定交易合約條款時,已經把核數師牽涉其中,逼核數師作出預先裁定,才正式把交易落實,到年尾審結時,毋須多費唇舌,業績與盈利都能掌握在預算之內。



近年業界對於自來的新客戶都趨於審慎。但始終大會計師行見識的奇難雜症較多,較易接受新客戶似是而非的會計理論,對不尋常事項的詮釋的能力,的確可能較現任會計師行為高。而且生意始終是生意,收入高,當然風險高,較大的會計師行,承受風險的能力,亦相對較強。



但要用到名牌會計師行的高層人員為你左度右度一套大家都過關的論點,費用當然不會是街坊價。對於積極的客戶來說,只要審核完的數字能夠乎合市場預期及要求,便能吸引更多策略性投資者,帶來更佳現金流,就算貴多一倍的核數費用,都不當一回事。



影響獨立性 美國嚴禁
在美國,Opinion Shopping是嚴格禁止的,因為先意見後聘書這個做法,嚴重影響核數的獨立性。但在香港,我不太肯定,因為活生生的例子實在太多。現時上市公司主動轉換核數師的原因,排首位的都是費用問題。其次的理由便較為多樣化,有的是為配合業務發展,有的為了統一集團的核數師,有些說隔幾年想轉一轉,有些甚至沒有提及原因。



小投資者有時看到上市公司重金轉聘大會計師行進行核數,是真的錦上添花還是別有內情,可能只有當事人才知道。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所以CPA中的"public"只是晃子,說到底都是為自己爭取客戶利益,公眾利益根本不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