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12, 2009

No Pay Leave (作者: 馬振峰)

  此際政府各級公務員工會還在考慮接納最近的薪酬趨勢調查結果,看看是否有需要減薪抑或只是凍薪之時,我輩年青會計師已感受到裁員減薪的威力。


  打從去年年初IPO熱潮漸漸減退,各大會計師行均意識到要為2005至2007年的過度擴張「撥備」,如減少在中環甲級超豪寫字樓租用的面積,將「非核心」合夥人及工作人員搬往新興工貿區域如觀塘及鰂魚涌。


  在雷曼兄弟爆煲前,此策略還算可取。但在雷曼爆煲後,所有IPO項目陷於停頓。無Job做即意味着不需要那麼多人手。各大行於此前奉行的「只要有身分證回鄉卡及四肢健全均可」的招聘策略,現在迅速侵蝕各行的基礎盈利。


  要知道各大行的基本盤,是只要每年的核數及稅務服務收入能蓋過租金及基本人手的成本,便能快快樂樂地生活。其他額外的服務收費如 M&A,IPO,稅務計劃及諮詢服務等就是肥肉所在。故兩三年前各大行均把一些對盈利貢獻不突出,如只是每年收取三數十萬核數費的客戶「開刀」,留力搶奪IPO等的肥肉。


  所以過去兩年大行都努力加Head counts。然而中小行卻叫苦連天,事關大行的「濫招」扭曲了會計的人力市場,需求大了,薪酬自然水漲船高。如果錢是萬能的話,過去兩年的會計人力市場就帶出一個很好的反證例子,就是各大行有錢都聘不了人。所以在2008年中,各人力市場調查結果仍反映會計人才奇缺。


大行「濫招」扭曲人力市場  那現在又怎樣呢?筆者作了一簡單直接的非正式統計,從事會計大行工業的朋友,二十個裏面有一個正在待業,而剩下的十九個卻在家中「大嘆」其無薪休假!無薪假這現象在過去十年漸漸流行。


  年輕會計師經過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的裁員潮;2000年沙士科網泡沫爆破又「冧」了安達信;到2003年沙士疫潮後大行僱主開始醒覺「在家千日好」的工作模式,即Home office的好處。故大行絕不吝嗇投資於手提電腦及黑莓,無論晚上在家抑或在峇里的沙灘上,員工都時時刻刻On call。這些多「搾」出來的工作時數價值不菲,但成本極低(一般員工都不會申報,給「吃掉」)。所以現在僱主視無薪假為理所當然,而此現象在四大行尤為嚴重。


令新入行者缺乏承擔


  筆者明查暗訪下,發現四大行都推出無薪假特惠套餐給員工,由每月最少休四天到一年最少休四十天不等。有的會酌量回撥百分之二十的工資作為補償,員工可自由選擇休假日子。有的卻硬性指定休假日子,如某星期的星期三。


  為何不是星期一或星期五呢?據聞老闆在算死草,一般客戶都奉五天工作,客戶不在星期三休息,小小的核數員又怎能不「罷休」,唯有硬食「鐘」!計埋計埋,每個員工就承擔着百分之十七以上的減薪。


  聽聞在會計師公會內,老闆們也曾就目下四大行No pay leave計劃進行討論。有老闆指出,這是商業決定,公會無從置喙,員工若有不滿,可向公會的專業操守小組投訴云云。


  不過,員工真的夠膽向公會投訴僱主?本欄曾經多次申述,公會內代表年輕會計師的聲音微弱,但不代表佔總會員人數超過四成的年輕會計師不發聲。例如前陣子關於發牌制度改革的諮詢,本會也獲得不少的回應,並在本欄闡述我們的想法,最後公會亦擱置建議,準備重新諮詢。


  年輕會計師會員在公會裏欠缺代表聲音,正在努力考資格試或有志於從事會計的後生仔女,更加沒有代表去表達他們於會計業界的訴求。


  筆者推斷,這十年大行的濫招及裁員減薪休假的技倆,已為未來有志入行的年青人埋下一道催命符,使他們愈見短視,只顧短期目標拿取資格,而缺乏對業界的承擔,到頭來各大行老闆們只會自食惡果。

1 comment:

Arthur Lam said...

When a man works, he shall be paid. Worst of all, such "arrangements" would likely be a "habit" of the big-four fi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