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6, 2012

躲不開的地產稅 (作者: KC)


香港有一種間接稅是稅務條例沒包含的。這稅項高昂抽象,不屬準會計師考試範圍,筆者稱它「地產稅」。


彈丸之地的香港,就算願意搬往偏遠地方,一個容身之所動輒過百萬元,除了因供求帶動,亦因政府高價賣地,地產商再高價賣樓,香港人看似享有低稅環境,實情不論貧富,大家必先繳交「地產稅」才有自己的家。而最令人咬牙切齒,是地產稅性質太像累退稅,與累進稅相反,收入愈高,稅率愈低,有錢人交地產稅只是一局牌的賭注,普通人交地產稅卻用上半輩子的代價,能完全獲寬免的,只有住公營房屋的幸運兒或不怕餐風露宿的英雄兒女。


高地價下制度失衡


1953年石硤尾大火後,港英政府意識到要加快改善民生,故須大幅增加庫房收入。香港沒有天然資源,唯獨土地資源稀少,港英政府意會到土地有價,高地價操作應運而生;陰差陽錯,庫房收入果真水漲船高,結果求仁得仁,公營房屋政策、六年免費教育(現在是九年免費教育)、公共援助計劃(即現在的綜援)等,一一落實。自此,庫房收入與賣地成績更趨密切,地賣得越貴,福利越多。


看似完美的制度,造就了香港的黃金十年,貧窮的住公屋或寮屋,向上流轉買居者有其屋,富有了買私樓,福利政策進一步得以改善。


可惜,有限資源面對人口急升,既得利益者進一步炒作樓價,與市民收入嚴重脫節,絕望中多了福利主義者不求自力更生,制度漸漸失衡。輾轉發展到近年,庫房進一步倚重地產稅,貧窮人口增長較快,民怨與日俱增,政治化思維當道,貴賣土地被看成對炒高樓市,標售土地「未到價」收回被視為托市,土地賣得平被視為官商勾結,歸根究底,因為控制地產稅多寡被視為落在幾個家族手上,影響力直指庫房。


各為私利致「家衰口不停」


為何沒人想去解決這局面?難矣,一來大部分人偏向只理眼前利益,就像每年對香港稅基評頭品足的專業團體,書包拋一大堆,卻不察覺稅基始於停建居屋便已大大擴濶(從上年庫房盈餘之多足以破天荒每人派六千元可見一斑),不幸墮入地產稅網的人已水深火熱,繼續宣揚與財富收入無關的稅種只會被看成妖言惑眾,不過也難怪,上層人士忙於肥上瘦下,視野都被大班椅後的落地玻璃所局限。


二來庫房不靠賣地,那龐大的收益如何修補?香港沒有畢非德,亦不像希臘可以將脫離市價的公務員工資拉回現實,庫房萎縮自然被迫得無糖派,更甚可能福利政策倒退,這絕對是政治不正確的舉措。


三來香港政局錯綜複雜,多好的政策一朝過後可被批評得體無完膚,多劣的官員只用向少數人問責,無形之手在一國兩制下若隱若現,絕望中的市民自然容易出現情緒偏差,導致無限上崗亂扣帽子充斥各階層,「家衰口不停」應該就是這種。


回望亞洲金融風暴後,感染沙士的香港,樓價不但下跌,還有首次置業貸款或津貼,亦有租者置其屋等地產稅務優惠政策,庫房因地產稅萎縮出現赤字,過分倚賴地產稅所帶來的惡果擺在眾人眼前,可惜,當年大家急的是加大福利及拯救「負家產」,結果九招盡出,停建居屋,無心插柳地推更多人往沉重的地產稅網內。


政府須勇於撥亂反正


往後政府威信沒有跟隨經濟走出陰霾,擴寬稅基被視為政治不正確,優化經濟活動亦多流於空談階段,惡性循環依舊。「好打得」局長曾提出土地如長時間無人承接,會轉作公營房屋用途。


如果特區政府真的有勇氣重掌社會財富分配主導權,限價限呎土地無人承接便轉作公營房屋,以此加大公營房屋供應以收收窄地產稅基之效,不怕因地產稅下滑而出現的財赤,不怕再次面對負家產的民怨,不怕庫房收縮而不能增加派糖,撥亂反正,好讓窮人真的能自力更生,中產不用為地產稅而納悶,讓過去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命運得以重新選擇,讓大家相信的價值不會被明知故犯所糟蹋……

4 comments:

WYJIMMY said...

100% 認同筆者見解, 願撥亂反正的勇氣, 我們的官員何曾有過?

Anonymous said...

Agreed.

Therefore CY is our saviour.
Anyone but Tong Tong.

Practising unqualified Accountant

Anonymous said...

Govt dont want to change as this is the easiest wat to control general public

Anonymous said...

好文章。纙緝推理正確,論點一針見血。難得有一班有正義和思維的年青專業會計師,敢於針點時敝,忠梗諫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