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27, 2010

會計師不敗之匙 (作者: 沈繼思、馬振峰)




早前筆者拙文引得馮培漳前輩在本報撰寫公開信予陳茂波議員,要求發功設立最低審計費,使已失卻市場調節效力的本港核數師服務費能有較健康的收費模式與標準,實是意外收穫,可見筆者也不是孤「筆」作戰。



筆者再次冷飯翻炒,原因是此議也有不少回響。當中有會計師行大「拍乸」,也有小薯仔的非正式回話。而在本會博客也有小小討論,其中沈繼思小師妹的回應,雖不同意筆者的部分觀點,但理據清晰,並表達了一眾新一代會計師的良好想法與願望,值得在這裏重溫。



思妹謂:「首先要明白,核數費用的高與低,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作為天天在客戶辦公室打拼的核數員,完全沒半碼子關係。無論老闆收多錢與少錢,我們的月薪都是一樣。核數的流程,是根據客人的風險而製訂,我們不會因為這個job便宜點,便張就點做少幾張confirmations、查少幾張單。與核數費用直接有關係的,是配給的時間足夠不足夠,一job未完一job又開,才要食『鐘』。為什麼我們不準時放工?為的只是要完成所有的核數過程。



質素高低影響審計結果



「審計的質素高與低,是個人的經驗與操守問題。經驗愈多,警覺性愈高,才能挑出客戶問題。但是老闆們眼高手低,又要囊括大型客戶,但又不提高人工留着人才,惟有東拉西扯一堆不夠經驗的新人,帶領上市公司審計工作。……上市公司各有不同業務及複雜程度,雖則審計準則是一樣,但如何應用在每一個不同的客戶上,很靠核數員的經驗及判斷能力。



「客戶給核數隊伍的所謂憑證,是有用的證明,還是粗俗的所謂被『點』,全憑當事人的judgement。基層的員工,不是沒有質素,只是有時經驗不夠,有心無力。



「回到出岔子的議題上,原本就是管理層的責任,為公司製作公平真實的賬目。核數師只是第三者,在有限的時間內,翻閱及諮詢有限的文件及人物,便由此帶出結論,給予股東一個意見。管理層要是有歪念,製作失實的數據,亦會有同樣的能力,把證據隱瞞。無數資深的核數師跳槽商界發展,區區幾年經驗的核數師,試問如何招架?……核數費用愈來愈低,這不錯是一個表面問題。請留意,雖然核數費用減低,核數員工又要減薪又要放無薪假,可是會計師行的老闆們,生活質素並沒有下降。



「如果會計師公會有權力,倒不如查一查會計師行的賬目。作為基層的員工,真的很想知,我們辛辛苦苦為公司賺的錢,到底用到什麼地方去。上市公司爆了煲,一句專業疏忽,賠償便由保險公司承擔,但卻要千千萬萬小會計師,為爆煲背負失職的形象。專業形象偏低,難怪愈來愈少新人入行。」



市場若失效 監管機構宜介入



對於思妹以上的論述,筆者倒有一點安慰。就是我們新一代的年青會計師仍然有像思妹那樣對審計工作抱有熱誠及承擔。這也是延續審計專業不致沉淪的要素。



然而,審計服務始終是一門生意,要維持生意,要麼一年只做幾單高收費的,要麼多做幾十單低收費的。如要維持回報率相同(不致被擠出專業),即所費開支如員工薪酬福利要一致,那末多做幾十單低價審計的會計師樓必會要求員工多加班或減少工序以期達到相同效益,那時審計團隊不得不「衡工量值」,作出審計步驟的取捨。



所以,當市場漸漸失效時,監管機構如公會又能否袖手旁觀嗎?而馮老前輩的公開信又是否如某些人覺得小題大造呢!

2 comments:

WYJIMMY said...

現在整個會計業, 或多或少套用了商界的mass production, 不求quality, 只求quantity, 尤其是會計師行大老闆們, 降低自己專業門檻去降低收費求存, 只靠公會製定的標準去行事, 但就算再成熟的明文制度, 會計/審計準則在瞬性萬變的商業社會下, 必存在不少漏洞, 如欠缺經驗審計員的professional judgment 去判定風險,加上審計/會計從業員長期高工時低收入工作, 變成工廠倒模員一樣, 惡性循環下, assurance service 變得脆弱及無價值, 整個審計行業也會被這種風氣拖垮了!

若缺齋老人 said...

晒氣,雖然auditor/教科書講到audit好似真係有用咁,audit fee同交稅一樣,話完全同自己無關不見得,但大部份人(包括我自己做commercial身份時都係)眼中咪又係逼不得已畀人斬一刀而已,如果唔係被逼磅水既畀一毫子都係覺得貴,幾時會覺得係駛得有所"回報"!

(嘿!我承認!正係audit出身既本老頭同auditor講價時斬得特別狠! )